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食品”概念在中国迅速发展。
在很多高档超市,“有机食品”往往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各种广告宣传中,有机食品是更健康、环保和可持续的食品。 当然,其比同类食品更高的价格也让大家产生疑问——有机食品的味道会更好吗? 真的更健康吗? 为什么比较贵? 这是智商税吗?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有机食品”这个词都会感到困惑:化学课上提到的生物体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都是“有机物”,而我们吃的食物主要是由“有机物”成分,所有食物不都应该是“有机”的吗?
事实上,“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一词与化学体系中的有机物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通过“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食品。 要追溯这个词的由来,我们还得从有机农业的历史说起。
20世纪初,整个世界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变革——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发明。 与以前的传统农药、化肥相比,它们更便宜、更有效、更方便储存和运输。 从那时起,农作物产量迅速增加。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短期的收益率提升是有代价的。 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滥用很可能导致土壤脱水、板结、侵蚀,最终导致肥力下降。 另外,它们还可能污染水资源,造成健康风险……当时,不少农学家呼吁大家关注这个问题。 英国植物学家阿尔伯特·霍华德爵士访问印度已长达26年。 他认为,印度传统的耕作方式虽然看似落后,但却是“可持续的”,有助于解决当时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在印度考察期间,他写了几本书来介绍他心目中的“可持续、环保的农业体系”。
英国农业学家詹姆斯四世男爵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了“有机农业”一词。 该术语随后被阿尔伯特·霍华德爵士在《农业圣书》中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传播广泛。 这里的“有机”更多地意味着一种整体理念——整个农业系统应该像一个有机体一样,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
至此,“有机农业”的概念已经彻底深入人心。 各种有机农业运动在欧美国家逐渐流行。 他们主要攻击“化学农业”或“工厂化农业”,认为那些“化学农业”的支持者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 这种农业方式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不负责任,回归自然。 “有机农业”是更令人钦佩的农业方法。
随着支持者越来越多,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出现了一些好产品、坏产品,甚至假冒产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有机认证机构,负责对有机产品进行认证。 但各个机构的标准不同,会造成市场混乱。 1990年,美国联邦有机食品生产法出台,这是第一个有机农业生产的国家标准。 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自己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有机农业从此走上了正轨。
综上所述,目前与“有机体系”相关的认证实际上在各个国家都是独立的、不可互通的。 也就是说,从美国进口到中国的有机食品需要再次进行独立认证。 “有机食品”的认证细节也因国家而异。 但就共同点而言,各国有机食品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 未经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或产品;
②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
③尽量减少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使用;
④ 努力实现农业和食品加工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相对严格的标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例如,如果你以前种植普通蔬菜,现在想种植有机蔬菜,你能改变生产方式并立即实现吗? 没那么简单。 你需要先改变生产方式,然后经过至少两年的“转换期”,生产出来的食品才能称为“有机食品”。 设立“转换期”是为了确保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已完全分解,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转换期。 在转换期间,即使采用有机生产体系生产的食品也不能贴上“有机食品”标志。
如果你有两块田地,分别种植有机作物和非有机作物,还需要设置缓冲区,防止相邻田地中的人工物质通过物理屏障污染“有机食品”所在的田地。 在有机畜牧业中,还需要将有机牲畜和常规畜禽的活动场地、饲料等完全分开,不能有任何重叠。 对于有机畜牧业来说,还需要为牲畜和家禽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使得整个农场的占地面积比非有机畜牧业要大得多。
如果不采用化学合成、基因工程等手段,产量将会大大减少。 有了“转换期”、“隔离区”、“活动空间”等一系列规定,生产有机食品的单位成本必然远高于普通食品。 所以这就是有机食品更贵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这里我也想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有机食品一定不能使用任何“合成”物质。 不必要。 当然,各个国家的规定有所不同。 根据我国有机生产推荐标准《GB/T 19630-2019》,部分化学合成消毒剂,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可用于有机农业生产; 它们也可用于食品加工。 可以使用一些合成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如二氧化硅(防结块剂)、焦亚硫酸钾(防腐剂)、亚硝酸钠(防腐剂)等。因此,有机食品可以含有“合成”成分。
但各个国家一般都有对成品比例的规定。 例如,在我国的推荐标准中,“有机食品”中有机成分的比例不应低于95%。 这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另一种方式是建立分级标准,比如美国USDA有机标准:
① 100%有机(100%):从字面上看,就是100%的成分来自有机来源;
②有机():95%的成分是有机来源的;
③ 用有机产品制造(Made with):70%成分来自有机来源,其余成分受品种和来源限制。
这样的分级管理制度可以给商家更大的宣传空间,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者的误解和困惑。
我们通常说的“有机食品更安全、更健康”,通常是建立在“较少化学合成农药、杀虫剂、化肥”的基础上的。 换句话说,我们假设“化学合成农药、杀虫剂、化肥”对健康有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目前人们对化学合成农药、杀虫剂、化肥、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有点“矫枉过正”。 事实上,在滥用的最初阶段,它们确实会造成问题。 但俗话说“只讲毒性不考虑剂量,就是流氓”。 时代在发展。 当人们意识到“过量”带来的问题并转向“适量”使用时,这些不良影响是否可以避免呢?
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各国对化学合成物质都有严格的使用量和残留量标准。 例如,我国强制性标准《GB 2760》规定了各食品添加剂的用量; 《GB 2763》规定了各种农药的最大残留用量。 这些剂量是在考虑大量毒理学实验数据(包括急慢性毒性和累积毒性)并考虑安全因素后最终确定的。 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产品来说,只要农药、杀虫剂残留不超标,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合法合规,那么这些“化学合成的东西”就不会给消费者带来额外的安全保障。食物。 健康危害。
有人说有机食品一定是“非转基因”。 这样不是更安全吗?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会损害健康”也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目前尚无研究证据表明“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任何危害”。 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如果要投放市场,必须经过一系列毒理学实验并获得批准后才能投放市场。 人们不应该过度害怕转基因食品。
也许有人会问,“很多商家都宣传有机食品更有营养”。 这是真的?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证据都表明“没有差异”。 例如,2009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文章收录了162项相关研究,最终得出“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营养价值没有显着差异”的结论。 2012 年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项系统综述纳入了 240 项研究,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因此,“有机食品”在健康、安全、营养等方面优于普通食品的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有机农业相对于普通农业在“可持续性”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方式限制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因此,不少农学家也担心,“如果全面推广有机食品,还能养活世界上这么多人吗?”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仍值得关注。 未来,世界人口可能会继续增长。 在这个问题上,“有机农业”或许并不是最优方案。
至少目前看来,各国的“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仍然走高端路线,被推销为“食品中的奢侈品”。 我们也看到,“吃有机食品”逐渐成为城市中产阶级标榜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趋势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有机食品是否已经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标签?” 当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