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百科

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百科

休闲农业:红火背后的尴尬与困境,如何破局与创新?

时间:2024-08-17   访问量:1300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大休闲时代悄然到来,各方领导纷纷出手布局农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旅游密不可分的休闲农业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席卷全国,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然而,其兴盛背后隐藏着无数尴尬与困境,比如不少休闲农业项目因战略定位不当而失败、因后续资金不足而难以为继、因管理人才稀缺而高薪难招等。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从业者,都需要冷静思考,直面现实,找到突破创新的痛点,对症下药,实现涅槃重生。基于多年的行业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和学习一线实践经验的经验。

1. 建立系统时,避免傲慢和无知

休闲农业是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体系,它包括资金、成本、管理、人才、团队、营销、产品、推广、策划、建设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乃至企业的运营,只有构建完善的体系,才能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体现价值。

单个项目是园区的平台,需要围绕平台构建体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项目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才能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

做休闲农业如果没有系统的大局观和远见卓识的战略思维,往往会“未成先死”,项目未定,难以为继。很多经营者和投资者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不规划,不做计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可想而知,最后一无所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保持阳光,避免替代

休闲农业是一个生态、绿色、光明的产业,所以作为经营者或者投资者,首先要有良心,愿意在阳光下做生意。

无论是休闲农业项目还是产品,都需要在诚信、守法、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要像大树一样,扎根在土地里,努力向上生长,吸收更多的阳光雨露,这样的企业和项目才能健康发展。

如果企业用异类方式运作项目,打着卖羊肉的幌子卖狗肉,打着休闲农业的旗号走征地之路;或者以次充好,在产品生产上以假乱真,即使暂时拿下项目,获得短期利润,但由于老板人品恶劣、用心不良,只能损国害民,祸及当地百姓,终将被人唾弃。

农业机具_有机农业的痛点_农业机地

3.注重内在品质,避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内容为王,品质致胜,这是市场永恒的真理。任何一个休闲农业经营者都梦想着自己的产品能够销往世界每个角落,能够牢牢抓住游客的眼睛、胃,甚至心。在这个消费需求多元化、追求感性的时代,内容和品质依然是市场致胜的关键。

如何精准锁定目标客群,让项目和产品的内容让人惊喜、新颖、出彩、出众,这至关重要,注重客户体验,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其实是对品质更高的要求。

有些休闲农业经营者不注重自身品质锻造,而是在营销或其他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各种噱头将自己的产品捧上天。这无异于在树上找鱼,适得其反。往往游客慕名而来,所见所闻却不如名气,只能失望而归,名声可能就此毁于一旦,信誉度也荡然无存,以后很难挽回。

4. 做生意时,避免表面功夫

对于休闲农业项目来说,优势产业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从自身优势产业入手,建立自己的强势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旅游、服务等产业则是其价值提升的关键。

只有发展好主导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发展好配套产业,才有质量提升的希望。只有这样,产业链条才能得到延伸,才能真正实现高产量、高质量、高值、高效益。所以,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对产业的设置和发展做足功课,一定要发展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有盈利的项目。

没有产业支撑的项目,或者纯粹为了面子而做的项目,风险很大。一般来说,一个农业园区如果10个项目,至少要有6-7个项目是盈利的,另外2-3个可以作为公共配套。如果少于6个,那么整体项目风险就很大。

5. 营销时避免盲目跟风

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或推动,这就导致经营者陷入恶性循环——该听谁的?在决策、战略规划、规划设计上,你说、我说、他说、大家说,意见不一,没有共识。到底是听老板的?还是听专家的?还是听政府官员的?有些官员甚至习惯充当钦差大臣,盲目发号施令。往往,好的规划、策划可能胎死腹中,死得难看。

我们该听谁的?其实很简单,当然要听市场的话。消费者说了算。休闲农业的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看得见的有形市场,比如产品市场、消费者市场。这个是做事,做实事,不能有假;一类是看不见的无形市场,比如品牌、文化、生态等。这个是造市场、造潮流、造未来。这个才是休闲农业的重点。

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游客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盈利能力,所以一切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导向,只有锁定高端客户,减掉肚子上的赘肉,才能提高公司的利润。生意好不好,成败最终还是要看利润有多少,毕竟没有一家公司是纯粹的慈善事业,没有利润的支持,所谓的发展、社会责任都只是空谈。

6. 创建模型时,避免模仿他人

模型是从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中抽象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是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论,好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开展休闲农业项目之前,首先要考虑资源条件、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规划设计,特别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推广模式等需要重点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分清两者的区别。

比如,只要有赚钱的地方,就会有商业模式。那么休闲农业怎么赚钱?赚谁的钱?怎么才能赚钱?这些都是每个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但是,由于定位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传承不同、民间文化不同,每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企业的情况和背景不同,具体的管理模式也不同。

避免盲目模仿和抄袭其他商业模式,否则最终会事倍功半。而论证了策略和方案之后,唯一的最佳选择就是行动,而不是犹豫不决、胆怯。勇敢进入跨越模式。跨越可能带来短暂的阵痛,但等死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7. 长期投资要目光短浅

农业是典型的慢热产业,投入大、比较效益低、回报周期长,所以注定农业必须“眼光长远”,经营者必须有高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有长远的眼光和投入计划。

一个成熟的农业产业,比如种植业,培育最短需要2-3年,最长需要5-10年,所以必须坚定信心,坚强意志,扎根基础产业,坚持下去,才能迎来丰收的喜悦。如果投资者心急,只想着2-3年丰厚的回报,或者一味追求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那么注定从一开始就被套路,或者永远无法成功。

因为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府,从来都是扶强不扶弱,而且只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所以,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休闲农业,无疑是死路一条,不知道结局如何。

8. 做减法,避免贪图完美

从事农业行业,要学会做减法、做聚焦,在某一类产品上做深、做足、做精,做到一分三,甚至一分N,就像一个茶壶可以搭配N个杯子一样。

休闲农业是高品质、高附加值、高边际效益的产业,产业是基础,生态是亮点,文化、服务是卖点。宁可精而不宜粗,宁可深而不宜浅。比如薰衣草项目,可以做成成品装饰品、精油、护肤品、美容品等深加工产品,也可以打造成农业景观。把产品做精致、做极致才是真正的出路。

目前很多休闲农场总是贪图规模,什么都做,种一点这个,养一点那个,看似生意红火,但因为板块太散,管控不力,打造出来的农场既没有规模,也没有特色。

所以做休闲农业项目一定要简单化、精致化,把不必要的项目全部删去,把无关的装饰全部删去。俗话说“化繁为简,秋树成林”,简单化、精致化才会显特色。

9. 有所作为,避免抄袭他人

今天,随着跨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内涵和边界不断拓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只谈农业”的老框架,寻求现代农业的“接班人”,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

所以搞休闲农业,也要超越农业来搞农业。爬山不看山,看得远就看得远。不但要下苦功,还要抬头看路,如果走错了方向,就算努力到死也是白费。

只有找准市场机会,正确预测市场趋势,将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要素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只要不断创新机制、模式和创意,在跨界融合上下功夫,将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起来,就能脱颖而出。

认真找准资源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地域差异、产品差异、同质项目优劣势,在差异化上做足功夫,才能独树一帜,比同类项目更胜一筹,相得益彰,这就是品味,这就是境界。

注意不要随波逐流,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只会死路一条,要么被同质化淹没,要么被激烈的竞争拖死。

10. 成为团队合作者,避免单独工作

在开放、包容、融合的经济环境下,孤军奋战的个人主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团队协作成为休闲农业企业和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有农业合伙人的理念和思维,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整合资源、资金、知识、技术等相关要素,在合作中共存、共荣、共赢,规避风险,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因为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没有核心运营团队就不要接手项目。

总之,休闲农业不只是搞产业、搞事业,更要搞策略、搞理念、搞心态、搞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有企业家的辛勤,有战略家的思维,有作家的细腻,有艺术家的心态,有雕塑家的精湛。我们要未雨绸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干、务实、巧干,一定能见成效,最终取得成功。

休闲农业发展的十大痛点

1. 施工风格走向极端

要么“高端”,要么“接地气”

2. 道路规划走向极端

要么“千篇一律”,要么“顺应自然”

3. 主题和内容的同质化

乡村旅游不能体现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

4.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度

只挖掘历史传说和名人遗迹

5. 农村文化并不真正重视“人”

没有吸引文化人才的环境

6.缺乏现代文化的培育和发展

现代文化娱乐体系没有做出任何努力

7.村民参与不够深入

未能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

8. 缺乏乡村气息

无法融入乡村的淳朴风俗

9.缺乏精准的沟通渠道

无法向消费者传达美景

10.忽视软环境治理

注重硬环境建设,忽视软环境治理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