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有机农业的三个重要问题
前言
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社会共识,近20年来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期望没有达到,当然首先要审视自身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以达到“正身正气,还天下公道”的目的。
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有机农业作为古老而新兴的产业,必须体现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成为绿色生态经济的排头兵。既要保持高生产力,又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平衡,有机农业可以说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生产成本高,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差,普遍不受欢迎。看来,中国的有机农业目前正在困难中前进。除了赞扬和鼓励这些行业的先行者,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对待?如何反思有机农业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发实践和推广,我们遇到了无数的困境和问题,于是我们开始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思考有机农业的问题。这里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有机农业缺乏系统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方向。缺乏理论就等于摸着石头过河。在社会学领域,试错或许是可能的,但在自然科学领域,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来讨论有机农业理论的缺失。
01
土壤。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提出的“土脉说”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是一种可以变化的物质。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智慧和经验。限于时代关系。这种观点只是一个知识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现代化学农业依靠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年创立的矿质营养理论和生物最小要素定律,将农作物这种复杂的生物体的营养需求简化为矿质元素。于是,化肥工业应运而生。在化学农业数百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多年来,土壤的作用一再被忽视,以致过量的化肥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机农业反思化肥对土壤造成的破坏,但没有提出系统的修复和改良土壤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知道土壤产生的养分几乎全部来自土壤微生物的贡献。然而,限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无法了解95%以上的土壤微生物的生产、繁殖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土壤肥力来说,腐殖质的主要指标是腐殖质,目前对其形成只有四种假说(糖胺缩合假说、多酚聚合假说、木质素假说、微生物合成假说)。目前,有机农业的主要方法是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包括秸秆和绿肥还田),以增加土壤肥力为主。那么,这种做法是否符合上述科学原理和科学假设,是否更接近科学呢?解决办法是什么?
古代土义理论的现代诠释
02
作物营养。化学农业有矿质营养理论支持,取得了历史高产。但根据国内外多年跟踪调查,初级农产品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除了安全之外,有机农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求产品的内在品质——营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为这是人类食物的起源。有机产品的高品质与有机营养理论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最新的有机营养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有机营养(氨基酸、有机酸、小肽、生理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对农产品养分积累和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正是由于缺乏理论,一些人认为化学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在营养方面与有机产品“本质上相当”。但如果有机农业完全以矿质营养为基础,它如何与化学农业的产品区分开来,如何生产出营养更高、口感更好的产品呢?
03
病虫害防治。化学农业对付病虫害,除了在选育上选择抗病、抗虫品种外,主要依靠全套化学药剂来防治或杀灭病虫害。如果有机农业仅仅用物理生物制剂来替代有毒的化学农药,就会承认化学农业的“后端管理”方式,实际效率远低于化学农药。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原理是基于多样性导致环境稳定的理论。它是在原始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假说(天敌假说、资源集中假说、联合抗性假说、干扰作物假说)。目前还缺乏大规模应用。大规模人工生产环境的普遍验证。
以上三点反映了有机农业理论体系的缺陷。如今春秋战国有机农业行业流派林立,也从侧面反映出理论体系的缺失。
解决办法是加大理论研究和科学验证,尽快形成基本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使有些链接是基于假设的,最好有一个基本的方向结构。理论起到指导作用。如果方向正确,路线和方法就可以调整。如果方向错了,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例如,对于土壤部分,应以土壤肥力作为指标,强调土壤微生物产生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能力,而不是增加土壤养分储量的土壤肥力。在作物营养方面,加强有机营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形成有机农业养分吸收理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扩大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实践验证,形成具体条件下的基础理论,构建农作物病虫害“前端控制”体系。
有机农业缺乏系统集成技术
有机农业对投入和技术有严格的限制,包括转基因和化学技术产品,但在提供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方面明显不足。
01
习惯性思维的误区。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化学农业的思维进行农业生产。尽管深思熟虑,但我们的行动中仍然看到许多惯性思维的痕迹。最常见的是所谓的替代品,例如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其次,放弃化学农业技术后出现混乱。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复古或原始的做法,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更好、更实用、更有效的方法。第三,新技术缺乏系统性,治标不治本。面对复杂多因素的生产环境,有机农业迫切需要系统、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02
技术瓶颈。此外,有机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如废弃物回收技术。目前,大多数农场仍停留在传统堆肥和传统沼气池上。无论是效率、处理时间还是处理效果都远远不能满足有机农业的要求。高农业生产力的要求。
与已经系统化的化学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劳动密集型农业不应该成为有机农业的标签。用技术和工具代替人力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和大势所趋。
有机农业的趋势
农业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食品安全、环境生态危机、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等一系列词汇,都揭示了安全农业的趋势和潜在机遇。
有机农业的投资在2014-2015年出现了高峰,但约99%的投资都投入到了似乎能赚快钱的生鲜电商领域。有机生鲜电商成为互联网投资的宠儿。各种平台、直通车模式覆盖全网,抓住大家的眼球。然而,海浪退去后,海滩上到处都是裸泳者!
01
有机生鲜电商的经验教训。
1)生鲜电商显得热闹。一旦各种烧钱带来的流量没有折扣,消费者就会立刻放弃,忠诚度可没有可言;
2)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好产品不是到处都有吗?事实证明,要找到全系列、高性价比、可连续批量供应的有机产品,几乎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由于识别困难、监管不到位,有机市场一片混乱。造假几乎是常态。造假者成功扰乱了真正的有机市场;
3)有机农产品被标记为值得信赖的产品。在当前缺乏信任的环境下,消费者教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有机企业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
4)传统的三级批发、终端生鲜店被互联网上的生鲜电商视为落后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发现这种“落后”的模式其实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运营模式。这给那些想要消除这些中间环节、降低中间交易成本的生鲜电商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02
价值观压抑。现在终于暴露了,真正的价值洼地在于有机农业的生产端。
一是总产量小。国内有机产品GDP仅占农业GDP的0.95%,新鲜果蔬占比更低。在10亿吨/年的果蔬总量中,预计占比不超过0.01%。
其次,性价比较差。成本高,产出低,获取用户成本高,领域和流通环节损失大。
三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惧和国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意愿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大多数有机产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生产过程。
问题就是机遇,这意味着有机农业生产将成为投资者的新风口和热点。
对于有机农业应该大规模发展还是小规模发展、单一生产还是多元化发展,业内存在着诸多争论和不同看法。我认为这不是重点。如果存在的话也是合理的。无论采用哪种模型,都可以使用有机生产率作为指标。体现了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成本可以控制在有竞争力的范围内,有机产品的高质量意味着它们可以具有适当的高附加值。每一滴滴,都是健康发展的保证。
对于规模化的生态有机农场,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确保大批量、高标准、高性价比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 CSA 等多元化小型农场为小众城市消费者提供食物。吸引关心农民、热爱农民、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消费群体;采用自然农法、自然色彩浓厚的小农场,可以吸引喜欢自然、信奉自然的消费群体;集吃、住、行、购、娱为一体的生态农场,可以吸引更多想品尝自然美食的人,也可以吸引美食家、旅游者、郊游的游客。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前提是注重有机生产技术,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
有机标准涉及质量指标,而产量/成本是生产力指标。只有两者都实现,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模式才能够与传统化学农业竞争,使化学农业发展成为主流。
结论
有机农业要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农业领域占有相当的份额,就必须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特氏有机农业经过八年的研发实践验证和推广,推出了基于高科技、环保技术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特氏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作为一个企业的责任,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力而为。今天我们提出这三个问题,希望能够启发其他人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共同加快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早日实现生态中国梦。
附:现代有机农业的主要特征
1、生产率高。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生产力称为自然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劳动的参与(包括物化手段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形成了超越自然能力的生产力。我们说有机和复古的区别其实体现在生产力上。古代的“天道”神秘莫测。我们只能听从天命,顺从自然。当时的生产力完全依赖于自然。在工业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人类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做了太多违背自然原理和规律的事情,遭受了大自然无情的残酷。报复——物种迅速消失、全球气候异常、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等。21世纪已进入生态社会。人们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与自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而,这仍然以更先进的生产力为标志。因此,有机农业不仅反对以人为唯一核心的工业化农业,而且反对回到历史条件。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自然规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
2.稳定性。有机农业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自然风险和灾害,避免不良后果,仍然保持高生产力。稳定的基础在于有机农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正如我们常说的,有机农业要创造生产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生产稳定的基础。设施技术是提高生产系统稳定性的保证。喷灌、滴灌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用水,有效利用水资源,而且在遇到极端干旱气候时也能保证更高的产量。资源循环利用也是维持生产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3. 目的。千百年来,人类积极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将其转变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这种干预本身就有很强的目的性。有机农业属于人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与传统农业形式具有同样强烈的目的。有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追求系统生产能力的最大化,而不是唯一目的。前提是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美丽。
(摘自我在2016中国(黔东南)第一届有机大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