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行业动态

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有机行业动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农业观,绿色农业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受多因素影响

时间:2024-06-25    访问量:1277

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大粮食观念,把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大产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绿色农业发展是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农业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加强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积极探索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发展和带动绿色农业。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概念,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结合黑龙江省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实践,深入分析我国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总结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

01 绿色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绿色农业理念的形成

叶谦吉(1982)发表《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一文,首次在我国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随后,我国学者开始研究生态农业从理论概念向实践模式的转变。刘连富(2003)首次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并于2007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工业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的协调统一,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闫立东(2009)认为这一概念过于宏观,提出绿色农业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和模式。

2016年,《关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一词,我国正式开始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学术界也逐渐开始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研究。赵丹桂(2018)从农业生态资源不足、农业生态污染、农产品品质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角度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途径。刘泽(2018)也认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积极统筹经济、社会、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孙伟林等(2019)认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重在转型,即生产方式、价值观念、思想取向、惯性思维等的转型。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等11个行业纳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在2023年征求意见稿中,这一数字增加到14个(见表1)。相比2019年版生态农业内涵,2023年新版增加了绿色农业生产等多项高标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行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从我国绿色农业概念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绿色农业是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个层级农产品质量体系初步形成的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在实践中逐渐丰富为包括整个农业活动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2. 国外绿色农业理念的发展

国外绿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早,较为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于1981年提出,1988年美国农业部对可持续农业提出了法律定义,即因地制宜的综合植物和动物生产系统,即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人类对食物和纤维的需求;改善和保护农业经济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和农场劳动力,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循环和调控措施;保护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力;提高农民和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1)对可持续农业的定义是:“可持续农业是一种旨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制度变革方向,以确保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求,保护和维持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的农业”。1992年,欧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约束下开始农业环境治理,低碳农业政策也随之提出。低碳农业主要以绿色工业发展方向为引导,倡导生态、循环发展,强调降低能耗、污染和排放,同时提高农业产量,最终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率、高碳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绿色农业理念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先进农业装备和发展理念,兼顾“减少碳排放、增加粮食产量、实现乡村振兴”三大目标原则,实现单项效益或多项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

02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历程

1.我国农业碳排放

国内农业碳排放的最新数据是2018年生态环境部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为1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农业活动碳排放总量为8.3亿吨CO2e,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7%。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发酵、动物粪便管理、水稻种植、农业土壤和农业废弃物田间焚烧等。从产业角度看,种植业排放占58.4%;水产养殖业排放占41.6%;从气体组成看,甲烷排放占农业总排放的56.2%,氧化亚氮排放占农业总排放的43.8%。本文研究的数据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数据。

世界资源研究所更新了202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仍为123亿吨CO2e,其中农业部门排放6.5亿吨CO2e,占我国总排放的5.1%,比2014年下降1.6%,低于全球7.6个百分点,占全球农业碳排放的11.1%。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农业碳排放在全球仍占比较高,但农业碳排放占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单位农业GDP碳排放和农业人口人均碳排放均低于美国(见表2),我国农业排放已是典型的生存型排放,农业进一步减碳需要更多的战略规划和技术支撑。

前景农机市场产品有哪些_农机具市场前景_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前景

二、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政策体系及成效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针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陆续出台了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的同时实现减排固碳的政策措施,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一,加强农业种植环节减排固碳。2015年出台《关于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目标,有力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生产环境安全。“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三基”是指畜禽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等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综合回收和无害化处理。2017年底,我国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碳汇实施方案》,明确了种植业节能减排、扩大农田碳汇、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相关任务,并提出了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农机绿色节能、增强农田碳汇、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支持科技创新、监测体系建设等行动计划,为种植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引导。

二是完善畜牧业污染减排和碳排放政策体系。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提出加强畜牧业和城镇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增长。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提出控制畜禽温室气体排放,因地制宜建设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废弃物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5%以上。

三是开展草原碳汇增汇系统建设。我国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和牧区发展,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补助,由各级政府实施的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组成的生态补偿基本框架。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励政策出台,中央财政平均每年投入约200亿元财政资金,惠及13个省(区)657个县1210.42万户、5066.63万牧民。补奖励政策已成为我国在草原牧区实施的资金规模最大、受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惠民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励政策实施以来,草原植被覆盖率持续提高。 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全国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10%左右。

在连续政策引领下,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初步建立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政策和技术体系。如建立推进减量、资源化利用的种养新模式,构建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高产减排的水稻种植新模式,取得水稻增产4.1%—8.8%、氮肥利用率提高30.2%—36.0%、节稻成本增收8.3%—9.7%、减少甲烷排放31.5%—71.7%的显著成果;培育推广节水抗旱水稻,稻田亩均甲烷排放量减少90%—95%,安徽、湖北、浙江、海南等地年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2020年,全国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比2016年减少12.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9.3亿亩,比2015年增长17.7%。2021年,96个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粪污处理过程中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03 国内外资金支持

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1.黑龙江省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实践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在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多项实践探索。一是引导金融支持绿色农业从单一生产种植端向全产业链延伸。针对当前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农业生产端的现状,建立区域性绿色农业全产业链企业数据库,引导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上游种业研发、下游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建立银行与绿色农业项目对接机制。如黑河市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金融机构获取绿色农业发展重点项目信息和信贷需求,实现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支持零的突破。三是畅通金融机构与绿色农业主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与绿色农业主体对接,了解绿色农业主体转型发展融资需求变化情况,精准提升绿色农业发展金融支持水平。

2. 国外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第一,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开展混合融资,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荷兰合作银行基金会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合作,在印度开展“可持续农业担保计划”,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可持续农业领域的技术专长和荷兰合作银行基金会的信贷基础与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担保,引导当地商业银行和金融企业发放信贷资金。

二是利用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如巴西2010年推出“低碳农业”信贷计划,政府确定每年农业总产值30%左右的信贷额度,为巴西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融资,每年向农民提供1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鼓励农民从事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鼓励免耕农业,恢复退化牧场,进行生物固氮和动物粪便处理等,实现“种畜林一体化”。

三是探索利用碳汇偿还信贷资金的模式。2014年,阿尔法基金与秘鲁环境部合作,提供1亿欧元担保资金,用于保护57万公顷天然林。该项目大大降低了私营部门贷款的风险,吸引了机构投资者加入基金。贷款主体利用该项目产生并出售的碳信用额度偿还贷款。部分碳信用额度也被质押作为贷款的抵押品,即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未来一定数量的碳信用额度与贷款偿还挂钩,通过出售可持续产业经营权和碳排放权的收入流偿还贷款。

四是政策保障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例如,美国农民银行局每年提供总额达数十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保障农民的农田项目。同时,农民银行局还为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担保,帮助他们获得银行贷款,并补贴贷款利差。例如,英国政府的2023年绿色金融战略明确要求到2030年共计发放10亿英镑的私人信贷,用于支持英国土地的“自然修复”。

第五,金融科技强化农业数字金融平台。例如,农业科技公司Sat Sure是一个开放式创新数据平台,将卫星图像与天气、物联网、社会和经济数据集相结合。农民可以利用Sat Sure监测作物健康状况,分析种植和气候模式,提高供应链效率。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Sat Sure在农场和村庄层面的历史作物数据来评估农场层面的风险和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印度银行已利用Sat Sure平台向近200万农民提供贷款,向50万农民提供保险理赔服务,向10万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另一个例子是菲律宾的Pessl,该公司与1万多名农民合作,部署了30多台专有的农业气象物联网设备,自主测量和传输环境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简化的移动应用程序传递给农民。农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产量。

04 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绿色农业信贷需求需增强农业生产主体绿色转型意愿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发展阶段,农业碳达峰至碳中和仅需30年时间,远短于欧美50至70年的缓冲时间,短期内难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发展范式。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产出效率不足问题突出。对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100户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种植户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种植户表示,绿色认证大豆产品市场价格与未认证大豆产品市场价格一致,下游采购端只注重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绿色认证并未提高种植效率,反而增加了认证费用,绿色生产环节减少了用药量和减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影响产量。 种植户绿色转型意愿不强,农业绿色转型升级信贷需求较小。

2.信贷服务与绿色农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有待加强

农业体系技术创新和低碳转型需要较长的周期。目前,我国农业信贷资金以短期信贷资金为主,不能满足绿色农业发展的周期性需求。开展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银行的预期收益必须超过提供信贷资金的成本。目前,投入农业领域的贷款利率下行空间较小,绿色农业发展区域性强,金融机构难以探索出收益稳定、可复制、可推广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模式,制约了金融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另外,农业科技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具有资金需求大、风险高的特点,目前金融支持农业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其特点与上述环节的风险收益不匹配。 绿色农业发展需要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应根据财政、开发、商业等各类资金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创新金融支持方案。

3.绿色农业碳汇功能开发有待提升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农业碳汇规模逐步提升是发展趋势。农业碳汇交易前景广阔,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农业转型,可以带动落后地区开展碳减排工作。但目前农业碳汇工作才刚刚起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种植环节碳减排的正外部性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能够进入碳市场的农业减排项目较少,农业碳汇市场尚未发育完善,农业“碳源”与“碳汇”的基本情况不明晰,相关制度和政策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碳汇市场建设进展缓慢,无法判断绿色农业减排的未来发展空间,也制约了碳汇储蓄、碳汇期货、碳汇信贷等新型碳汇金融产品的发展。

05 对策建议

1.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激发农业生产主体绿色转型信贷需求

一是建立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和海外大型农业企业做法,提升绿色农产品经济价值,增强种植主体转型发展绿色意愿。

二是通过政策引导绿色农产品区别于其他农产品,如在仓储、收购端建立绿色农产品价格标准体系,提升市场对绿色农产品价值的认知。

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在绿色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数字体系,监测农业生产过程中气候、土地、市场需求等多维度变化,帮助种植主体降低绿色种植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效益。将农业减排关键技术纳入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定义标准。建设绿色项目数据库,将减排效果明显的农业项目纳入数据库,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公司等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采取“金融+科技”服务模式,为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数字化金融解决方案。四是拓展绿色农产品下游需求。多渠道宣传绿色农产品的食用价值,建立下游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绿色农业种植主体的对接机制,增加下游加工企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规模需求。

2.完善绿色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第一,加强与国际机构合作,丰富绿色低碳农业项目融资渠道。借鉴国际机构、基金会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经验,鼓励绿色低碳农业项目建设与国际组织、多边开发银行等发展基金开展合作,保障建立混合融资体系,撬动更多商业性资金投入绿色低碳农业项目。

二是银行机构要主动加大绿色金融创新研发力度,因地制宜推出绿色农业信贷产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挥贴近基层的优势,按照“一企一策”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小微企业、加工企业推广减排技术。保险机构要继续发挥引导作用,依靠科技手段,做好农业绿色种植加工主体认定工作。

第三,完善用于绿色农业项目的事前管理系统,并澄清获得信贷基金的条件。资金,“农业,农村地区和农民”,以及中小型企业的绿色发展资金,发挥作用,支持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并支持“农业,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绿色发展,以及在促进领先的企业中,培养领先的企业,并构成了企业,并构成了领先的企业,并促进了领先的企业,并将和其他“农业加工企业”。

3.加速绿色农业碳水槽系统的构建

首先,通过加强财政支持,减少补贴和豁免和其他政策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刺激市场的活力,并鼓励更多的企业,新的农业经营者和农民积极地促进农业碳的发展,第二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逐渐改善农业碳汇率市场交易的政策,机制和渠道,建立和改善农业碳市场交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创新的交易机构。 根据现有的农业碳票机制和农产品碳标记机制,我们可以探索新的碳水槽金融产品,例如碳的储蓄,碳汇,碳汇的期货,碳汇的信用贷款等。同时,我们应该扩大农业碳汇交易和农业碳汇的飞行器的范围,并探索了水槽的市场水解产品,并有效地探索了井水的市场,并构成了井井有条的井井有条。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