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日前发布,并已开展了首批试点认证。
零碳负碳农产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的农产品。农业活动既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等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和高碳汇。在“双碳”目标下,推动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可以有效推进区域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土壤固碳,提升生态农业土壤碳汇。
碳排放约束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而且能够加快农业减排固碳技术研发进度,缩短新技术研发周期。
同时,实施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碳标签辨别出产地环境优、生产过程低碳的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低碳生产方式的革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全国试点碳交易市场中,一直存在包括“三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内的抵消机制,并且按5%~10%的比例抵消试点碳市场配额履约。未来零碳负碳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供应,将会形成很大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需求量。
当前,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均先后出台政策鼓励碳农场发展。2022年底,欧盟理事会将正式立法,对碳农场开展政府补贴。从2020年开始,我国也已经将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我国早在2013年就已经建立了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但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仅包括建筑陶瓷砖(板)、轮胎等工业产品,尚不包括农产品。鉴于此,笔者建议,当前亟待加快推动我国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和认证。
尽快重启碳交易市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机制。我国目前尚未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多方政策的出台,其实现指日可待。目前,碳交易市场“三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机制尚不完善,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碳交易获取收益面临诸多障碍,需要尽快加以完善。
打造区域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土壤固碳示范基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契机,强化科技支撑力量,实现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协同,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动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增强规模化供应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区域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土壤固碳示范基地。
不断完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固碳计量方法。目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计量大多采用单一排放因子方法,这一方法无法准确体现不同地区、作物和管理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别。采用模型法能够精准量化不同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净温室效应,克服单一排放因子方法计量存在的不确定性。模型法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数据的积累,不断优化提升,提高计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创新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发展模式。在农业碳中和的多元治理模式中,政府应担负治理责任。通过制定标准、界定产权、财政补贴、税收等方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目标,推动建成一批零碳负碳农产品种植基地。在农业种植绿色高效、种养一体、区域规模种养低碳循环以及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上,形成可以推广的试点。
不断完善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技术标准和规则。农产品种类复杂,种植模式多样,生产地域差异明显,决定了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制定完善系统的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作为一项新的认证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纪兵 研究员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下一篇:有机蔬菜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