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行业动态

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有机行业动态

柳淑芬:“半路出家”当农民“败家子”

时间:2024-04-07    访问量:1135

有机农业行业_农业机行业有哪些岗位_农业机行业有前途吗

刘淑芬的生物动力农业农场

农业机行业有哪些岗位_农业机行业有前途吗_有机农业行业

刘淑芬正在检查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农业机行业有哪些岗位_有机农业行业_农业机行业有前途吗

刘淑芬说,园区内所有生产下脚料都可以加工成有机肥。

刘淑芬接待客人,与其他人不同。

家里来了客人,其他人一般都会去餐厅,刘淑芬却点了锅,开始煮菜。 客人们并不恼怒,反而个个都吃得饱饱的,连连称赞——“这道菜吃起来像蔬菜啊!”

看似常见的评价,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为了让自己的菜肴吃起来像蔬菜一样,刘淑芬夫妇近十年来投资近2亿元,在日照市兰山区北朗镇承包土地,从事有机种植。 在外人眼中,夫妻俩是“浪子”,但12年过去了,他们的有机农业终于进入了庄稼在阳光下生长的春天。

“半路出家”成了农民

在日照从事有机农业时,刘淑芬实际上成了“半途而废的新手”。

她从小就没种过地,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一家银行,并升到了分行副行长。 后来,她辞职下海经商,与丈夫一起做起了焦炭、钢铁贸易。 生意也很红火。

在一次项目考察中,刘淑芬看中了铁路快餐餐饮项目,想涉足其中。 但经核查发现,当时食品原料的安全性很难保证。 想要在餐饮行业立足,首先要有可靠的食材。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家里的两位老人被查出患有癌症。 医生建议,在配合治疗的同时,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多摄入激素。

意识到健康食品对人们的重要性后,刘淑芬和丈夫共同努力,停止了所有的贸易业务,转向健康农业。

2012年,刘淑芬在日照市兰山区北朗镇承包了520亩农田,开始了新的创业。 刚开始,夫妻俩经验很少,但干劲十足。 “当时我只觉得手里有钱了,后来我扩大了种植规模,农场最多达到了1000亩。” 刘淑芬坦言,“我觉得我们不缺资金,农业一定要做到最好。”

她邀请了中国农科院、中国营养保健协会、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指导,还高薪聘请了以色列农业博士; 她介绍了世界顶尖的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动力农业农场,专注于畜牧业、农业种植、渔业养殖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废话,这不就是围场吗?”

使用进口种子和有机肥,刘淑芬的生物动力农业开始了。

在医生的指导下,21个蔬菜大棚被挂上绳子,并用石灰打上坎。 西红柿一排一排地种着,横着竖着,看上去很有活力。 可正当西红柿快要开花结果的时候,没想到,因为之前土壤里有除草剂残留,抑制了西红柿对养分的吸收,只好喷农药加速成熟。

经过讨论,夫妻俩决定把不能自然成熟的西红柿全部拔掉,以免土壤中残留更多农药残留。

一个糟糕的开始。 整顿后,第二年在地里种植了西红柿和哈密瓜。 而且,这批哈密瓜还被一家韩国进口商选中,成熟后同意以每瓜98元的价格带走。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培育,哈密瓜第一层的小瓜开始成熟,但卷叶、烧根的问题又出现了——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仍然过多!

看到第二层的哈密瓜无法成熟,产量还不到预期的五分之一,一位在这里工作的农学院毕业生站起来说:“这种情况很好解决,只要涂一点就可以了。”速效化肥。” ” 对于这个提议,刘淑芬夫妇仍然摇头拒绝。

哈密​​瓜只是一张“红票”。 你马上就要拿到几千万的收入了,就说你不要吗? 工作人员为他们着急,多次与他们争执。 最终,刘淑芬没有屈服,无奈地看着身后的瓜枯萎了。

哈密​​瓜的发货量没有达到,地里为数不多的熟瓜只能自己采摘,分给周围的人。 瓜很甜,我的心却很苦。 看似浪费钱的“花钱”,但实际上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两年投资一无所获,多次损失达3000万元。 和我一起工作了两年的大学生不理解,就辞职走了。 刘淑芬丈夫的头发一周就白了一半。 谈起自己当时的决定,他说:“从员工的角度来看,通过施用化肥、农药获得数千万元的回报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我们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这与我们健康农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施一次肥就需要我们的土地休息好几年,否则有机种植就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最不被别人理解的。”

后来,刘淑芬特别注重土地的维护。 在除农残的土壤阶段,他们常常将已经长到一人高的玉米当场打碎,埋入土中堆肥。 周围的村民看到了,纷纷说道:“胡说!这不是圈地吗!” 他们转身向镇上投诉。 经区农科所技术人员出面解释,最终解决了问题。

把农场变成实验室

经过两年的亏损,刘淑芬也积累了经验。 经过维护土地并改种其他作物后,承包耕地终于开始正常生产。 但接下来的几年里,我手里的资金却不断地像流水一样流出。 她解释说,初期投资主要花在实验上。 仅每年专家费就超过400万元,先后引进和试验了200多个农作物品种。

为了方便使用肥料,降低生产成本,刘淑芬决定生产有机肥料和有机接种剂。 她找来多所大学的团队一起合作,寻找合适的有机肥料和有机接种剂的生产方法。 既然是探索,就不能简单地考虑盈利能力。 刘淑芬把田地变成了实验室,为专家和学生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

经过几年的探索,有机肥生产项目和有机孕育剂生产项目终于实施。

放弃传统的化肥、农药,刘淑芬建立了三个厌氧有机肥加工池。 其中一个5000立方米的储罐是全国最大的。 将酒糟、秸秆、生活污泥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尽可能保留适应土壤低氧环境的细菌,保证有机肥的活性; 同时,木霉产生的接种剂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预防作物病害,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

正式投产后,通过种植对比发现,与普通化肥相比,使用有机肥的成本没有明显差异。 不同之处在于生育力的缓慢发生和持续。 “与普通化肥相比,有机肥起效较慢,需要持续使用,但相应的肥效也更持久。” 刘淑芬解释道。

经过几年的土壤改良,原来平均土层厚度不足20厘米、亩产不足150公斤的耕地,现在有机质高达1.2%至1.8%,农作物产量提高。显着增加。 其中,全年粮食亩产翻两番,春茶产量增长30%,水果产量增长20%,蔬菜产量增长15%。 经有关部门检测,该农场生产的所有农作物均实现零药物残留。

有机理念在当地传播

十几年的投入终于有了成果。 随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的发展,刘淑芬种植的有机蔬菜有了稳定的市场。 在上海有机蔬菜销售平台上,一斤大葱可以卖到15元,在天利的进货价格甚至比超市里普通大葱的价格还要高。

然而,市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刘淑芬回忆,最初几年,人们买蔬菜只看外观,不少人因为有机蔬菜有虫洞要求退货。 如今,有机食品的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广泛的人所熟知,人们也认识到了蔬菜的缺陷。

“蔬菜畅销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更高。” 刘淑芬说,“以前人们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我觉得现在应该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吃饱饭。从农作物种植到加工运输,各个环节都要重点关注”。人类健康的根本需要,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刘淑芬的生物动力农业不仅改变了农场的土地,也带动了周边村民改变了耕作观念。

刚开始的时候,周围的村民看到刘树芬不计成本地耕种土地,精心挑选有机肥和菌类,很不理解。 就连雇佣农民也无法接受这种模式。 尤其是地里长出杂草的时候,刘淑芬就派人去拔杂草。 他们很不高兴:“喷几块钱的除草剂明明就能解决问题,你还要折磨我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淑芬的有机种植已初具规模。 看到田里的农作物长得健壮、抗病、卖得好,村民们对有机耕作方式产生了兴趣。 刘淑芬没有隐瞒,将自己生产的有机肥、杀菌剂低价卖给村民。 如今,周边村民逐渐接受有机农业理念,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使用有机肥料。

新的一年,刘淑芬计划在村里聚集一批擅长有机农业的农民,发展订单农业。 农场提供种子、肥料、菌类,并按照有机农业标准提供技术指导。 通过最终检验的农作物将被高价收购。 “我们最多只能管理1000亩土地,如果我们想把产业做大,就必须发挥每个农民的技能。”

尽管农业和贸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管理企业的战略视角在任何地方都适用。 在与农民打交道时,刘淑芬夫妇秉持“不与农民争利”的理念。 “农业也需要‘两头抓中间’,我们只需制定标准、供应采购生产资料,剩下的交给农民。” 刘淑芬说,“只要农民看到有机农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就会主动维护农产品安全。这样,食品安全就能从源头上得到保障。”

截至目前,刘淑芬将前期积累的上亿全部投入到了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包括开垦土地、建化肥厂、进行新品种实验、聘请专家等,后来又贷款数千万元。 他也在田里度过了十多年。 经过十几年从商转农,刘淑芬从一个不会锄头的“金领”摇身一变成为经验丰富的农民。 “我的皮肤不耐晒,每天泡地也晒不黑,别人都觉得我干不了农活。” 回顾再次创业的经历,刘淑芬开玩笑说,“我白白冤枉了。”

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硬着头皮往前走。 十二年过去了,刘淑芬的有机农业终于进入了庄稼在阳光下生长的春天。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