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行业动态

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有机行业动态

农业互联网:必不可少!

时间:2023-09-14    访问量:1435

文字| 卢火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英文、刘宗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一、“互联网+农业”概念界定

“互联网+”是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产品、新产品。模式、新业态。 ,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动农业现代化,从生产、组织、营销、管理、财务、服务等方面。 连锁化,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创新,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的农业经济新业态,帮助突破传统农业,克服发展局限,做好现代农业“延续”,挖掘更大创新创业空间,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赢和农民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农业”并不是将互联网嵌入传统农业产业,或者简单地将两者叠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整合作用,成功实现将互联网融入传统农业产业。 将社会创新要素和各类资源资本引入农业现代化轨迹,极大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率。

二、新常态下我国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动力持续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复杂局面。 农业发展也不能幸免。 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农业长期粗放经营模式,导致农业转型发展进程面临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织、风险与挑战并存的格局。困难是不断积累的。 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新理念、新视野、新手段。 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仍相对滞后。 原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供需“紧平衡”短期内难以缓解,部分品种生产过剩与部分品种供应短缺并存; 二是国内农产品面临成本“地板” 由于价格、补贴、库存“天花板”的多重挤压,国内棉花、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成本年均增速已达超过10个百分点,甚至远远超过国际市场配额。 三是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匹配,南北粮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食、经济、饲养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供求关系不紧密,结构性失衡严重[4]; 四是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市场结构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农产品“卖难”与短缺交替出现,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要求日益强烈。

(二)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受到更多限制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结构来应对大规模的市场变化和资源配置。 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种田积极性也日益低迷。 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兼业副业规模扩大,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加剧。 弱农涉农现象突出且普遍,小农在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比较劣势日益凸显。 小农户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市场。 他们不懂营销、不懂管理,经营理念传统落后。 这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 此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设施不完善。 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营销方式的滞后,进一步加深了农产品供需市场的矛盾,深刻体现了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与现代工业营销模式的脱节。 旧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组织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三)农业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制约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农业资源趋紧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国单位农田氮肥施用量已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不足4%。 结果,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农民表现出极大的“化肥依赖症状”:一方面,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留守老年劳动力受体力和财力影响,难以集约耕种土地只能依靠化肥来维持粮食生产; 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为了稳定增产,就必须施用更多效果更强的化肥和农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地下水污染、草原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存在生态透支的严重威胁,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甚至人体。 健康。

(四)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形势严峻

当前,从农民增收渠道看,工资性收入已取代我国农民收入中的农业经营收入,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最重要途径。 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小规模家庭生产经营,转向非农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然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农民进城务工人数和农民工收入增速出现“双下降”现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从2010年的10.9%下降到2015年的7.5%。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推动农民继续增收的难度也将持续增加。

影响农机化发展的问题_有机农业发展的弊端_农业发展的弊端

综上所述,新时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迫切要求农业发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回应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化。 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成为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正是鉴于此,“互联网+农业”应运而生。

三、“互联网+农业”主要融合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农业”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跨界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解决农业信息传播不对称、创新农业商业模式、拓展农业多功能属性。 总体而言,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互联网+农业”的融合模式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互联网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融合模式

物联网是推进“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更加科学发展。 。 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对精准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获取动植物的生长状况信息,然后利用智能系统定时、量化、定位处理可以及时、准确地远程控制农业设备的开启或关闭,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控; 在农产品安全预警领域,物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农业、遥感、气象、水利融为一体。 、物价、统计等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并开发科学的病虫害诊断模型、作物生长模型、生物灾害预警监测模型、施肥计划决策模型等,尽力提供最好的动物和植物的生长。 环境;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数据共享,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安全追溯系统。 。

(二)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营销融合模式

首先,当互联网融入农产品物流行业,将有助于改变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诸多落后环节,大大缩短原来冗长的农业产业利益链,促进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扁平化发展,切实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问题。 问题包括成本高、物流损失大、信息交换不畅。 其次,当互联网融入农产品营销时,农村电商的崛起将成为现代农产品营销模式最重要的驱动力。 通过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或积极打造微博、微信等廉价甚至免费的高效销售门户,突破碎片化的农产品市场格局,大幅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增加销售利润。 第三,互联网的介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符合电子商务时代的营销规则,颠覆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冲击和倒逼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 四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产品认证、原产地审批等信息管理平台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加强了农产品风险评估和预警,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应急处置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安全流通。 保护并保护。

农业发展的弊端_影响农机化发展的问题_有机农业发展的弊端

(三)互联网与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融合模式

农村金融一直是整个金融改革中最薄弱的环节。 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大于需求,金融供需缺口巨大。 “互联网+农村金融”更加注重农村金融改革市场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打造公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增信服务。服务,解决农村市场问题。 主要贷款困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额信贷。 农村小额贷款互联网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借款人和投资者,然后通过相关风控系统选择有能力的借款人和投资者促成交易的P2P模式[6]。 二是农业保险。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采集功能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的问题将得到显着改善。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保险定损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在我国多地迅速普及。 推广,特别是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在损害评估过程中的应用,为种植面积提取、农作物长势检测、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等提供了良好的承保依据。

(4)互联网与农产品市场资源配置融合模式

一是借助互联网资源、资金和渠道优势,创新建设农业数据资源平台、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农村定点对口帮扶平台等,积极推动双方合作。互联网公司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有效整合业务链、价值链、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利用互联网的链接效应,构建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各类社会服务等要素一体化市场,努力提高农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释放农业要素资源。要素配置红利,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和监管成本。 第三,互联网可以帮助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属性。 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为路径,加快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发展、农业门类拓展,打造农业产业新格局。 “六化”新业态。四是在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互联网可以帮助消除城乡信息不对称,提供跨区域创新服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稀缺公共资源城乡均等化搭建新平台。

(五)互联网与乡村政务服务管理融合模式

针对农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信息共享程度低、办理率低、群众不便等问题,“互联网+农村政务”衍生出的农村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成为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一是“互联网+”的介入,让基层行政管理更加民主。政府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政务信息,其次,互联网还让行政管理更加透明,通过推动公开透明服务,不仅降低了制度交易成本,而且深化了行政管理的行政决策。三是电子政务发展有利于推动实体政务向互联网延伸,整合业务系统,协调服务资源,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 ——运用渠道多元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同时,通过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融合,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多方共享,特别是农业行政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监管、农村资本等综合信息化。农业管理和农村电子政务共享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管理效率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四、我国“互联网+农业”融合进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有机农业发展的弊端_农业发展的弊端_影响农机化发展的问题

“互联网+农业”虽然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命题,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但蕴藏着重大战略机遇,拓展了广阔空间。发展。 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但在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引导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很容易形成大家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互联网+”与农业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 ,“互联网+农业”也将演变成一个泡沫概念。 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障碍和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思熟虑。

(一)“互联网+农业”概念界定存在差异和偏差

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互联网+农业”,但公众对“互联网+农业”内涵的理解仍不明确。 加之政府对其具体发展模式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建议,导致社会实践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和误导。 首先是盲从倾向。 比如,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不少涉农企业没有考虑自身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选择盲目追随“互联网+”潮流,忽视了自身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恶性竞争; 二是将“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等同起来。 很多人甚至地方政府简单地将“互联网+”等同于电子商务之路,导致电商企业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农业领域。 在农业领域,不恰当的电商营销模式很容易偏离农业的基本属性和政策初衷; 三是高成本积累倾向,片面相信互联网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能够推动“互联网+”成功转型,忽视支撑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导致“互联网+”举步维艰。有机融入农业全产业链。 同时,高额的累计成本不仅会推高农产品终端消费价格,还会进一步抑制居民消费积极性。

(二)“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难度加大

农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发展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 相应的农业问题也错综复杂。 在“互联网+”渗透融入农业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两个客观现实是:三大产业中,农业离互联网最远; 与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节点最多。 首先,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成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目前,仍有4万多个行政村没有宽带,70%以上的农民不熟悉互联网操作; 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农业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数据分割严重。 将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极其艰巨。 其次,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市场对互联网的需求不足。 一方面,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不发达,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储运规模不大,各环节相互割裂,导致农业活力不足,举步维艰。通过互联网打通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等农业技术尚不成熟,小农户分散式生产经营模式与高度智能化、市场化的“互联网+”模式不符,难以有效落地。连接。 此外,农业是高风险薄弱产业,自然风险因素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互联网+”虽然对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农业的天然风险。 由于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选择被迫违约,进而阻碍“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还应该指出的是,农民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弱势群体,缺乏互联网知识。 面对不断变化的互联网环境,识别和获取有效的信息渠道变得困难。 他们只能被动应对。 “互联网+现代农民”的发展路径更是打了折扣。

(三)冷链物流建设仍是农产品“联网”的主要障碍

由于农产品季节性强、易腐烂、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农村交通设施不发达等因素,农产品冷链物流一直是生鲜农产品互联网应用实践中最显着的问题。 许多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特产集中在偏远山野,运输困难。 这使得即使借助网络营销也很难销售产品,这意味着没有办法上网。 但其他地方对农产品原产地的信息和了解有限,几乎无法购买。 农产品冷链物流滞后影响最大的是当前“互联网+农业”领域最热门的农产品电商。 据相关统计,2015年国内农产品电商企业数量达到4000多家,但都存在投资趋同、重复建设的问题。 、成本高、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无序竞争、亏损经营、网站建设与网站关闭并存。 4000家企业中,只有1%实现盈利,7%出现巨额亏损,88%出现轻微亏损,4%持平。 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产品保鲜技术、仓储能力、配送实力参差不齐。 特别是冷链物流能力不足,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失大。 据有关统计,果蔬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高达30%。 此外,农产品标准、保障标准、流通标准、验收标准、质量标准等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农产品网络销售“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普遍存在,且仍在快速蔓延。

农业发展的弊端_影响农机化发展的问题_有机农业发展的弊端

五、推动我国“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条件和基础

有序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夯实“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硬件基础。 一是着力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适合农民的低成本智能终端研发和推广,唤醒沉睡多年的农村互联网经济潜力; 二是加快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建立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加工、分析的全信息链网络,重点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是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农产品。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产品组织分散、市场反应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有选择地发展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投入,提高“互联网+农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后勤”。

(二)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助力培育“新农民”

积极推进“互联网+新农民”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我国“互联网+农业”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尽可能降低信息传输成本,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为农民提供购买智能手机、电脑补贴等特殊政策,提高农民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防范风险,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交易,逐步改变传统农民的生产方式、通讯方式和交易方式。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向农村公众普及互联网知识,更广泛地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开展科学传播,让农民快速、便捷地吸收科学知识和知识。信息。 三是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系统化培训体系和教学环境,开发网络课堂、互动课堂、智能终端认证考试等“新农民”教育平台,满足农民大众化的个性化需求。科学信息和技能。 并通过宣传媒体、农业学校、农业技术夜校等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三)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物联网建设探索性投入较大,效益产出和附加值较低。 传统农业粗放、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 因此,政府必须从营造农业物联网发展环境、引领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技术、鼓励农业物联网等方面保障农业物联网的稳步推进。农业传感器、农业精准作业等前沿技术推广应用。 ; 建立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广泛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领域; 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遥感测产估算、主要粮食产区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 智能决策支持服务。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业资源生态本底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智能决策和管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目标,控制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生态保护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此外,要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营造农业物联网应用所需的规模化生产环境和管理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的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

“互联网+农业”战略要遵循统筹推进的要求。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要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发达地区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要积极引领“农业第六次产业化”。 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路径,使传统农业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欠发达地区要以信息化为引擎,抓住工业反哺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将推动地方农业跨越式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互联网+农业”融合模式绝不能套用一模一样的模式,各地区必须发展适合自己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科技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环境等,提出了多种不同模式的“互联网+农业”演进路径,积极发挥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优势充分凸显区域特色。 政府部门还应出台专门政策措施,鼓励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的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