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介绍重点围绕新型农业生产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等话题。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讨论。
【胡秉川: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已成为行业发展重要趋势】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冰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紧张、农业生产等多重挑战方面稳步推进。需求升级。农业生产在技术创新、绿色可持续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传统方式相比,无人机作业每亩可节省农药化肥15%以上,同时实现减量增效。通过智慧灌溉、精准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农田灌溉平均亩耗水量从2014年的402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47立方米。从产值看,质量水平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农业产业链加速演化。此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链也在加速重组和不断演化。面向未来,要多措并举,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
【程世勇: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程世勇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于农村。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统一部署。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可以通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实现物质富裕,也可以通过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和生活方式改变实现精神富裕。同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分工和产业间协作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此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促进生产要素大规模空间集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速分工和产业创新。这一过程与新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以城市发展产业、以产业带动城市、产城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是新生产力空间优化配置的空间载体。
摘自《光明日报》
【孙藻、陆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的必然选择】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孙藻、卢一文撰文,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与产业空间布局紧密结合,特别是与新生产力发展有机统一因地制宜。工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的必然选择,符合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围绕新生产力发展布局产业链的要求日益凸显,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赋予了新的内涵。实施重大区域战略。例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基础相对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具有创新资源规模集聚优势和新兴及未来产业先发优势。要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围绕新生产力发展布局产业链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其创新引领力、产业吸纳力、资源聚集力、辐射带动力。再比如,长江和黄河是贯穿我国东西部的两条大河。所经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为发展新生产力、促进区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势能和广阔的空间。 。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在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合作和转移,形成产业合理发展的内生动力。布局合理、联动高效、转移有序。
摘自《人民日报》
【袁惠健、叶鹏飞:发挥社会工作独特专业优势,提高基层治理效率】
中国劳动关系学会袁惠健、叶鹏飞提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涉及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为构建基层治理新理念提供了基本价值基础。无论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还是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的构建,还是社会协作的基层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专业的社会工作力量不可缺少的活跃科目。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个人和家庭应对困难危机、开展居民心理建设、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同时,社会工作者充当链接资源的桥梁和纽带,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将政府资源、市场资源、慈善资源与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连接起来,形成多维关系。不同科目之间。联动机制。近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这些新特点、新变化,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优势,提高基层治理效率。
摘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陈瑞海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