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导读
生态农业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在欧洲兴起。近年来,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很早形成了精耕细作、用地养地、桑基鱼塘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上世纪80年代,在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我国生态农业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并吸收现代农业技术为技术特点,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已经从初期的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了100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带动了50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从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来看,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必须兼顾的两个目标。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要实现和满足“六个必须”: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需要。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四化同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而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四化同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树立“资源环境有价”的理念。在市场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农业是资源性产业,与资源环境构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生关系。而现实情况是资源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从立法上确立“资源环境有价”理念,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适应人多地少、资源刚性约束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决定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耕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紧缺,决定了必须把突破水、土资源约束,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五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适应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10亩,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分散的农户经营。同时,近年来新型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发展迅速,这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在适应农户经营的同时,也要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
六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不同,生产主体、生态类型差异、农产品多样化等的要求不尽相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不同模式,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一刀切”。
发展生态农业还要把握好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促进协调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生态、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既强调生产效益提高,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仅要保障国家食物数量安全,而且要保证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二是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环境友好。要合理利用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单程式农业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单向单环式”、“单向多环式”、“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转变。
三是注重资源节约,推进清洁生产。要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引导农民采用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技术,实现由单一注重产量增长的农业技术体系向注重投入品减量化、高效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转变。
四是注重功能拓展,延伸产业链条。要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
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措施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一是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和范围。从村(场)、县、市等不同层面上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四个结合”,即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武装生态农业。
二是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和扶持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向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
三是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支撑。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典型工程模式的攻关研究,抓紧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工程化、标准化、项目化,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与标准体系。采取健全机构、转变机制、完善体系、优化队伍、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四是完善生态农业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生态农业建设投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下一篇:绿色有机食品是今后果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