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蒋高明:发展有机农业不会导致粮食减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农村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粮食产量在增加,但环境污染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3年以来,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但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化学生产资料的弊端逐渐显现,并开始对环境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
从耕地质量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地力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不足1%,与此相对应,中国化肥使用量及增长速度令人担忧。
蒋高明说,国际上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公斤/公顷,但我国单位面积平均施肥量已达434.3公斤/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20世纪50年代,我国每公顷(15亩)土地施肥8斤多,现在则达到868斤,是过去的100多倍。
但如此大量的化肥并不意味着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蒋高明说,这些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其余的都被浪费了,变成了污染。再加上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农业成为主要的面源污染。
这造成了严重的双重损失,一方面,过量施肥导致农业面临严重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化肥的大规模生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蒋高明说,国内工业化养殖每年产生27亿吨畜禽粪便,但由于种养分离,这些有机肥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二者的存在都是逐利的结果,但最终受害者还是农田和消费者。”
至于其他农用材料,蒋高明举例称,我国农药平均施用量为13.4公斤/公顷,其中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1990年,农药施用总量约为70万吨,20年后,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70多万吨。每年,我国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40%。这些农膜的存在,在15至20厘米土层中形成了不易渗透水和空气的难耕层。
此外,日益严重的雾霾也与农业息息相关。氮氧化物是雾霾的元凶之一,而生产化肥需要燃烧煤炭,从而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化肥无法被农田吸收利用,也会以各种氮氧化物的形式排放出去。当然,尽管有禁令,秸秆焚烧依然存在,也是雾霾物质的“贡献者”。
也就是说,越是在农业资源紧缺的条件下追求农业增长,就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投入增加,投入产出越不合理,农业和农村越容易失去可持续的基础,使我国农业成为“面源污染最广泛的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政府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但即便农业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相对而言,这仍然无法给农民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处于农业产业低端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已经丧失,弃耕成为最现实的选择。两湖、江浙、广东、四川等地弃耕现象愈发严重。
蒋高明认为,从长远来看,发展生态农业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发展不使用化肥、农药的有机农业,是否就意味着粮食减产,甚至如生物技术专家所说“生态农业会饿死人”呢?
蒋高明回应称,现在人们都重种子,轻土壤改良,实际上发展有机农业不但不会减产,还可以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2006年7月,在山东省平邑县,蒋高明带领科研团队建立宏益生态农场,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六大不可持续技术,从秸秆、“害”虫、“野”草的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结合种养结合,实现“低投入、零污染、高产出”的生态循环农业。
该农场整合“禽粮互动”的优势,通过堆肥、深耕、人工和生物除草、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保湿等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即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化学杀虫方法来控制昆虫和杂草害虫。
四年后,原有的低产田已转变为高产田。对2008年至2010年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等指标开始恢复。这些养分主要来源于牛粪养殖中的精料。
值得注意的是,困扰农业生产的杂草和害虫在农场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宏益生态农场从2008年开始使用昆虫诱捕器,每盏灯捕捉的昆虫数量从最多时每晚9公斤下降到如今的不足1盎司。
蒋高明补充说,现代农业需要使用除草剂、农药,而且用量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虫害,反而把有害部分留在土壤和空气中,大大降低了野生物种多样性和乡村生物多样性。
蒋高明表示,真正的有机农业应该是保护环境的,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就是从源头上逼迫农药和化肥厂倒闭。对此,政府一方面要介入,另一方面要动员消费者和农民参与有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