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足“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我们要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实质,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认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纵观世界大国的发展史,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就必须有强大的农业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了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时机成熟,意义重大。
(一)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残缺的、不稳定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既是基础和支撑,又体现了建设强国的速度、质量和质量。 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存在明显短板。 要以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优质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今后,保障农产品供给,既要保量、保品种、保质量。 当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有保障,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豆油自给率低,绿色高产供给优质农产品不足,稳产稳供基础还不牢固。 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品消费需求。
(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化设计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这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也明确指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 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但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 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更具创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内涵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是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 既体现了农业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又凸显了打破常规的优势和迎头赶上的趋势。 要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找准重点突破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供货保障安全可靠。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而没有弱点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和任务更加艰巨。 要始终坚持解决国内粮食基本问题,实施地藏粮、科技藏粮方略,构建保障粮农合理收入、保障粮农合理收入的利益正义保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食品安全方针政策。 担起同样的责任,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树立大粮食理念,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同步发展的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实现各种食物的供需平衡。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增强储备调控能力。
(二)在科技创新中自立自强。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 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要靠科技。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有利机遇,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遵循着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发展方式的内涵。
(三)设施设备齐全。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 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可以显着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产量的稳定性。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仍然不高,农机装备还存在短板,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 要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弥补水土资源先天不足的问题。
(四)产业链健全、高端。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补充、做强、做强,就是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 农业如果只停留在第一产业,将永远处于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底层。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 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 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由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产业优势。
(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 大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吸取了深刻的教训,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水土资源和环境约束依然趋紧。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路径,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六)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这才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强大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控制权,是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加快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食和农业治理,加快培育国际农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重点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 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设施装备更新换代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转变,由依赖传统要素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并从相对单一的产业链走向集聚整合。 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一)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方位加强。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 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提高。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 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补补永久基本农田,足额划拨,备案登记,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名副其实。 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以产能为基础的耕地补充核算机制。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均高标准农田一亩、人均粮食占有量600公斤,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实施全国黑土保护工程,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加强耕地利用管控。 严格落实耕地优先使用顺序,建立健全耕地利用控制法律、政策和技术体系,构建耕地种植用途控制“一张图”,确保耕地用地安全主要用于生产粮食、棉花、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和牧草饲料。 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二)推动农业技术装备各领域取得突破。 以农业科技基础性、战略性、原始性突破,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由跟随跑向引领,加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国家种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龙头,实现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加强农业战略科技能力建设,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因编辑、生物工厂、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破。 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推动先进农机具研制和应用。 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协同攻关,打造和推广一批大型大马力机械、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高——高效智能农机,整体提升种植、养殖、农牧渔等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寒旱农业和戈壁生态农业,探索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和立体养殖,建设海洋牧场,促进空间立体利用,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花园和智慧农场。
(三)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 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便、秸秆、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区环境。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河流经济带和黄河流域。 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培育服务对象。 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社办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跟进的农业产业链和家庭农场,并由大量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 培育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服务,开展种田种植、托管征收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五)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 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将农业、文化、旅游融为一体,产加工销对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立足乡村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具有鲜明区域、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产品产业,发掘传统手工艺,培养乡村手工艺人,打造“土名”乡村特色品牌。 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引导企业在产区建设原料基地,布局加工能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 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完善农民联系机制,把更多的产业增值效益和就业岗位留给农村、留给农民。 搞好乡村休闲旅游。 依托乡村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牧养养生、科研休闲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寄宿家庭保健。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产镇产村融合,形成“一县一业、一专一业”。一镇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六)促进农业对外合作全面发展。 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合作共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 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贸易。 培育国际粮商大户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推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 深化农业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多双边农业合作,稳步提升农产品对外贸易和投资水平。 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和农业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提升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5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