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2021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将超过72%,进入“后农业机械化时代”。 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 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凝聚智慧和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本文就此进行一些讨论,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
在COVID-19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2021年农业机械化工作仍将砥砺前行,取得亮眼成绩:
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全面提高。 2021年,我国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再创新高。 小麦机械化率为97.29%,水稻机械化率为85.59%,玉米机械化率为90.00%,大豆机械化率为87.04%,油菜机械化率为61.92%,马铃薯机械化率为50.76%,花生机械化率为65.65% ,棉的含量为87.25%。 畜牧业、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41.64%、42.05%,比上年提高2.72、1.85、2.45、1.51个百分点。
2、农机结构优化,“短板”机械增长加快。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比上年增长2.03%; 拖拉机2173.06万台,配套农具4022.93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同比分别增长8.49%和3.65%,58.8千瓦及以上。 拖拉机配套农具增长4.41%。 粮食作物生产机械继续快速增长。 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粮食烘干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62.72万台、61.06万台、96.32万台、14.42万台。 增长率分别为1.28%、3.76%、1.04%和5.92%。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机械、水产机械保有量分别达到1589.65万台、869.85万台、492.1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12%、7.26%、2.65% 。 以北斗、5G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已走进生产一线。 配备北斗卫星导航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植保无人机数量97931架,同比增长39.22%。
3、农机应用服务组织化产业化趋势加快。 全国有农机服务组织19.34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6万个。 有农机具户3947.57万户、4678.58万人,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415.9万户、578万人。 有农机修配店、维修点15.04万个,农机维修人员90.02万人。 全国农村农机从业人员4957.36万人。 全年完成机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电灌溉、机械植保五项作业面积71.29亿亩,同比增长1.7%。 农机服务收入4816.21亿元,比上年增加34.73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675.92亿元,比上年增加60.89亿元。
四、农机化扶持政策促优增效成效显着。 中央安排资金190亿元,地方加快政策落实,优化管理和服务细节,支持179万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机械209万台(套),其中畜禽养殖、设施农业机械2600万台(套)。 数万台(套)。
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报废旧机数量和受益农户数量比上年增加3倍。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实施面积达到7200万亩,比上年增加2500万亩。 农机深整地补贴落实到位,作业面积超1亿亩。 推动落实14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灾区排涝、丰收、播前整地等重点环节农机服务。 不少地方围绕加快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山西建成设施农业、果业、畜牧业、中药材等非粮农机新技术示范点14个,建成高标准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加工装备技术示范点29个。
宁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资金主要转向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落实农机综合保险保费补贴,参保农机7万余台。 江西、云南等地定点扩大农机鉴定机构数量,加强鉴定工作,农机鉴定产品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
二、综合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品种、不同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重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服务等方面还跟不上。 农机农艺一体化还不够全面。 双季稻区水稻种植和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畜牧养殖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农业机械抗灾救灾能力仍然不足。 机械化仍有潜力减少损坏并保持质量。 。
二、农机供给结构性不合理现象虽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我国已成为农业机械生产、制造和使用大国,能够生产4000多种产品。 然而,大并不强,多并不优。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 一些高端机床工具主要依赖进口。 国产机床工具多为中低端产品,部分领域、环节或地区“无机可得”。 “没有好机器用”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非常明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园艺、畜禽养殖机械、高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均不足。 适合南方丘陵山区等地区的小型利基机械也相对缺乏。
3、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构布局不平衡,服务半径和能力参差不齐。 特别是抢旱、排水、灌溉等紧急救灾能力薄弱; 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经纪人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人才缺乏,农机储存、维修、机械化育苗、烘干等设施用地缺乏,发展缓慢等问题,在某些领域仍然很突出。
4、农业机械化发展尚不全面,机器替代仍有很大空间。 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超过6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30%。 其中一半还没有实现机械化,耕地废弃的风险很大。 原本可以增加产量和收入的专业产业可能会萎缩。 农产品初级加工机械化水平还不高,通过增值加工帮助农民增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果没有机械化,传统的间作增产模式就会消失,急需的大豆、玉米条带复合种植和柑园豆种植模式就难以发展。
三、发展“三全”机械化的政策建议
“三全机械化”,即“全过程”是指生产前(如植物生产中的育种、种子加工)、生产中(如植物生产中的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生产)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 生产(如干燥、秸秆加工)和生产后(如植物生产中的后处理和储存)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和装备。 “全面”是指农作物、田地、区域的全面发展,即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 从种植业到畜、禽、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初加工。 等待全面发展;
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发展,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发展。 “全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意味着在继续推进粮食生产高水平机械化的同时,还要瞄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要求。 机械化要向全产业集群发展,覆盖全产业链,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瞄准当地优势特色农业,推进全产业机械化;
运用产业集群的农业发展思维,用机械化拉长产业链。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两个目标,各方面积极参与,调整思路,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机械化。 发展。 “后农业机械化时代”的显着特征是“三足机械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机保有规模和科技、人才条件,为“三成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为加快推进“三成机械化”,笔者建议:
1.推动农机研发、制造、流通、推广、使用等部门协作,共同构建农机装备自主化、自力更生的创新体系。
当前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生产一线和国家“两头热”,而管理、推广应用、研发制造“两张皮”、“中间冷”。 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结婚双方”互不了解,双方都有“盲人摸象”的“包办婚姻”感觉。 因此,有关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出试题、开发设计、工业生产产品,共同服务农业,从服务中发展提高,壮大实体经济。
要通过建立专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研发与制造,加强跨界、跨学科农机装备制造协同研究,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分步开展短效研发。积极融入“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产业战略,兼顾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从农机农信一体化入手,全面提升创新效率。
政策上,整合利用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打造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 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优化补贴支付方式,支持消费者购买更加先进适用的国产农业机械。
推广方面,积极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群体,加强服务模式创新,加强耕地整备建设和机化改造,实施机收减损、土地保护性耕作等行动。 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由平原向丘陵拓展。 要正视差距,树立大粮食理念,着力为各类粮食生产提供装备支撑,紧盯短板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2、适应新一轮发展,培养一支专业化、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农业装备研发和生产中,要整合科教资源,坚持农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梯次推进。 支持“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与服务、融入国家战略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 落实中央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推动地方高校农业科学、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等特色学科发展。 做好职业院校学科布局,考虑将农机人才培养纳入有针对性的公益性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供支持,带动“四新”学科和人才培养迈上更高水平。
同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培养大批制造业急需的技师、高级技师、特级工匠; 大力支持农机企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共享共建实验室。 培育产学研高度协作的创新团队。
加强银税联动、银企对接,实施为企业降本减负的“组合拳”,积极缓解中小农机企业融资困难,确保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鼓励企业自主探索人才选拔用人制度,扩大“人才创业基金”和“股权激励控股基金”规模,充分激发农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活力。
农机应用领域整合资源,建立“金字塔”型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运营体系,培育四支队伍:
一是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管理人才队伍。 按照新型农机经营主体设立和经营要求,着力培养一支经营管理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社会化农机服务公司等新型经营人才队伍。愿意贡献。
二是对于合作社董事长、总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要加强“三农”政策理论、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合作社制度理论与实践等业务知识、农机操作与管理、农机应用等种植; 加强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科技人员培养。 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托行业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中高层次人才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 重点培养负责示范推广、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等的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规划能力。
三是培养新型农机化经营主体中层人才队伍(各业务部门负责人)。 加大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力度,采取措施培养新型职业经理人。 开展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政企联动”培训和农机合作社副主任培训。
四是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重点加强农机合作社中低层管理人员、农机驾驶操作和保养维修人员等实用人才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增强致富能力。 鼓励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农机人员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积极性。 要结合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购置新机械的农民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水平。
3.提高农业装备有效供给能力。 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优化农机产业布局和产品技术协同创新。 借鉴信创产业扶持措施,通过政府政策干预和集中发展战略培育国内市场,实现国产高端农机装备从“关键环节、地方市场”到“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以及整个行业”。
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农业生产需求,精准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充分全面发挥农机集成技术、节本增效的作用,推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加大适合主粮种植和收获市场的大型农机产品开发,保障大豆、油籽膨化机械供应,制定适合丘陵山区的特色作物生产全流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优化设施园艺小型农机品类结构,依托北斗系统等信息技术优势,拓展无人驾驶、自动导航等高端智能装备范围。 开拓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做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以农机展览促进经贸合作,构建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合作、展示贸易一体化机制。
四、农业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
农业装备研发制造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新时代全球农机科技创新版图的主导地位。 通过搭建农机科研成果对接平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机相关学科的创新优势和汽车、智能装备制造、光电等相关产业的产业体系优势。通信和信息技术。 深入实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能改革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增强“把纸变成钱”的能力。 全面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完善农机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免责负面清单。
深化科技创新利益分配改革,加强对农业机械装备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服务。 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项举措,建立服务农机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的财税金融生态,在高水平研发平台、产业化激励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减税和节省成本。 鼓励设立引导基金,帮助孵化农机科研成果。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帮助保护农机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
农机推广应用要重点解决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构布局不均、服务半径和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 特别是抢旱、排水、灌溉等紧急救灾能力薄弱; 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经纪人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鉴于人力等人才短缺,农机储存、维修、机械化育苗、烘干等设施用地获取困难,进展缓慢发展,我们需要开展农机职业农民培训。 要围绕更好解决“谁来耕地、怎么耕地”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能力建设,切实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的同时,要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帮助带动更多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从传统种植转向高效特色产业,并从土地和农场转向利润更高的行业; 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种养业增收渠道和空间。 要重点抓好适合间作农艺措施的农机装备研发和创新,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增产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推动农民增收扩大空间“品种是一亩,多元化是一个季节”。
下一篇:化肥、有机肥一起施的5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