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关于作者】
朱启珍,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三农”问题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三农”问题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调查报告。
我们讲有机农业,大多讲的是有机农业技术,怎么施肥灌溉,怎么防虫防病,怎么净化环境,给土壤施肥。 围绕这些内容出现了很多技术,有机农业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然而,人们普遍忽略了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村庄的存在。
村庄不仅是有机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想要农业没有村庄,或者对农村与农业的关系视而不见,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有机农业环境。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有机农业与乡村的关系。 简单地说,没有农业就没有村庄,村庄是围绕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 村庄反过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没有村庄的支持,有机农业往往成为无源之源。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在现场附近生产。
村庄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不仅是因为这些村庄在空间布局和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 他们往往置身于四面环水、茂林修竹的深山之中,与周围的自然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人间。 理想的定居点。 主要原因是这些村子生产非常方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就地生产。
就近生产可以节省劳动力时间,便于田间管理,这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所需要的,因为农业生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需要农民时刻关心和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 这对于远离土地的农民来说是困难的。 靠近场地的农耕活动已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一体的,密不可分。 农民在自己的菜园里种菜,在院子里养鸡、种菜,这既是生产,也是生活活动。 部分。
靠近场地形成的微型田园和田园综合体,也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景观资源。 今年,中央提出了“新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解释有很多种,很多都忽略了就地农业生产的原则。 由此,我们想到了撤点并村,让农民上楼的做法。 农民远离土地,严重违反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弱化农业生产,严重淘汰优秀农业文化。 智慧应该来自村庄。
由于靠近土地,人们熟悉和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农业环境,甚至土地的特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知识和传统技能。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确切地知道在一块土地上种植什么以及如何种植才能产生更好的产量。 农民将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地质和耕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现和培育出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
很多名牌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基地的,比如浙江的龙井村。 作为农业文化的代表,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四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田育村”。
由于农产品品质受小气候影响,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有时特级农产品只能在非常狭窄的地理环境中展示,而特级农产品无法在其他地方种植,没有长期的近距离种植。观察和体验,反复对比很难发现。 这种长期的观察经验依赖于村庄的存在。
我的家乡在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自古就盛产柿子。 因汁多质优,素有“磨盘柿第一村”之称。 附近的村子都种柿子,但是只要离开这个村子,柿子的品质就变了。
事实上,即使在这个村子里,柿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具有典型特色的百年柿园集中在自然村落山前小气候区。 中外学者都曾考察过这里的小气候特征,日本专家也曾到访过。
结论是这里特殊的小气候造就了柿子的特殊品质,与品种无关。 这种差异是如何被发现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断比较的结果。 试想,如果没有村庄,外地人或陌生的经营者怎么会发现水果品质的细微差别。
二是循环农业。
有机农业本质上是循环农业,而村庄是循环形成的重要节点。 村庄生态循环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从宏观上看,一个村庄的生态循环反映了自然与村庄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农业生产是这一过程的中介或连接点。 例如,自然界中的阳光以光能的形式维持和促进田间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在收获加工后成为村落生活的主要食物和营养能量来源。 有了食物和营养能量,村庄就可以种植农作物,发展水产养殖业,开展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活动等。
在微观层面,村庄的生态循环一方面实现村庄环境的净化,另一方面为有机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村落活动产生的各种垃圾和废弃物,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大气扩散、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快速分解,经过村落的循环,从而避免污染村庄环境。 正是随着村庄环境的修复和净化,村庄的生态更加贴近自然,人们可以在乡村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田园风光。 在农业生产方面,体现为循环农业。
传统村落的农业是典型的有机农业。 万物源于土地,又归于土地。 这是对自然干扰最少的农业类型。
传统村落的三个循环:
一个循环是种植业的内循环。 熟悉的秸秆还田。 农民将秸秆、杂草通过沤制、堆肥等方式发酵成有机肥;
二是种养循环。 传统农业没有垃圾的概念。 农民生产的一切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种出来的粮食是给家人吃的,加工粮食产生的麸、皮、渣都是用的。 饲养家禽家畜,农作物秸秆可作饲料,饲养牛、羊、骡、马,动物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三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循环。 在传统村落里,没有垃圾的概念。 厨余垃圾可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甚至洗锅的水也可以当“泔水”喂猪。
人类生活垃圾和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通过循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这样的有机循环,保证了土壤肥力千百年来没有受到破坏,而且肥力还在不断增加。
研究发现,地块的土壤肥力随着离村子的远近而降低,所以我们发现离村子最近的是菜地,其次是农田,离村子远的只能种树。 我们正在推广和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要借鉴传统农耕文明,汲取传统村落与有机农业关系的生态文明智慧。
由此启发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生态循环的节点,不能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而是要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有人说,现在的人都追求生活品质,不可能有家庭农业,传统的循环农业也很难实现。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学习古村落的智慧,不是机械地恢复旧的生产方式,而是汲取个人智慧,实现新环境下的新循环。
三是多元化农业。
传统的乡村农业不是专业化农业,而是多元化农业,这与有机农业的特点是一致的。 农业多样化包括农业物种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 农业的多样化首先来自于村民的需求。 人们需要吃各种粮食、蔬菜、油籽、棉麻、肉、蛋、奶。 各种需求造就了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类型。 ,从而保持农业品种和类型的多样性。
调查发现,一个农家院每年可生产20多种蔬菜和水果;
其次,农业多元化源于土地环境的复杂性。 村子周围土地肥力不同,水利条件不同,地理位置和地势不同,所以就会有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山地、肥沃和荒地的区别,而不同的土地适合不同的种植内容,所以有“山脚下是肥沃的土地,果树环绕山的农业景观”也是合理利用土地智慧的体现.
三是出于生态防治的需要,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种植可以防治一定的病虫害。 例如,赤眼蜂用于防治水稻螟虫,白僵菌用于防治松毛虫。 农田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蚯蚓、蚂蚁、线虫等生物种类对作物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园艺作物通常依赖于传粉者,包括蜜蜂、飞蛾、蝴蝶、甲虫、鸟类等。 田垄及周围植被往往成为农作物天敌的繁殖和栖息地,对农田害虫的防治至关重要。
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地方知识,甚至可以成为科学家科学发现的重要依据。 云南农业大学朱友勇教授从事疾病生物多样性控制方面的科学研究。 他根据农民对当地的了解,发现水稻品种的多样性可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他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云南省政府作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予以推广。 为此,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乡村有机农业生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挖掘乡村农业生产智慧,不仅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需要,也为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因此,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忘记农业; 发展有机农业和现代农业,不能忽视村庄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