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编者按:
城市消费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引擎。目前中国已经具备有机农业不减产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但是因为广大消费者缺乏对于食物与健康的关系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有机食材的消费力非常小,致使有机农业得不到有机消费的支持,有机农业的供销发展不平衡。
我们发现,在有机生活教育和消费方面,教师群体走在了前列。他们不仅为了自己的家人健康,购买消费食材,也通过传播耕读教育、自然教育、组织有机食材团购等方式,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分享健康饮食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能走上健康生活的道路,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
为此,心·田发起“推动有机食物与健康:教师的责任与行动”讨论会,邀请全国各地关心有机农业、有机食物的老师们聚集一堂,共同研讨各级教师如何推动有机食物与健康教育。本文摘录部分老师的发言以抛砖引玉。欢迎更多的老师们一起加入我们的行动!
本次会议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萧淑贞
发言嘉宾: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葛文光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张赛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 外语系 祁引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李胜兰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蒙古族初级中学侯荣艳
深圳坂田小学邹顺荣
赤峰市第十一中学倪晓华
辽宁科技学院李雪梅
甘肃农业大学张雪娟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项志如
东北师大的研究生于明艳
以下是会议发言摘录:
主持人萧淑贞: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年轻人的身体状态不好。才20多岁,就得了以前是老人才会得的病,所以,从食物到生活方式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去补这些课,现在教育的欠缺还比较多。我曾经问过一个企业家,有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说教师家庭的孩子抑郁或者情绪不太好、精神状态不太好的情况比较多,这是为什么?企业家说,因为没有把别人的孩子教好。我说,我们老师都这么兢兢业业,怎么会没有把孩子教好呢?后来想想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传递人类的知识,但是关于食物、食物与健康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其实是欠缺的。白岩松有个演讲视频,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如果家里人生病,他的奶奶姥姥这一辈儿的就会给家里的人按摩、艾灸,就都治好了,不用到医院去。他说,那会儿是中医发展最好的时候。那时人人都会一点健康养生技能,总之是生活的技能,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技能,所以,期望将来我们也能做一个会给自己家人治病的奶奶、姥姥。我们想成为这样的人,需要补很多课,所以说,我们老师天生有责任和使命去把我们目前教育当中欠缺的这一部分内容补上,我们意识到了,推动、倡导让更多的人走上有机健康生活的道路。
心·田计划从开始发起的时候,一直想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有机农业的新农人也多起来了,但是有机消费一直比较缓慢,如果消费不能起来,就没有办法直接带动有机生产,卖不出去。有机农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好多心·田群里的农人他们关心的也是希望能帮他卖出去,要是能卖出去了,你让他怎么生产,你说让他不用化肥农药,他都会跟着你走。所以,现在城市的消费成了乡村振兴一个至关重要的引擎,我们老师在其中要发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我们想让幼儿园、中小学去主动采购有机食材、推动一个组织的转变比较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个人来推动。这么多老师大家一起去行动,因为在社会上,我们的职业的角色和社会地位都是在这个地方。老师说的话,人们一般还是信的,一说建了教师这个群,大家的状态确实都比较积极。我们有必要把全国各地的这些老师汇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共同行动,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学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去把这一部分知识给找回来,然后去倡导、去推动,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教师的一点点贡献和努力。
今天大家第一次见面,先认识一下。老师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简单地进行发言交流。第一是个人如何走上有机、消费,有机生活这个道路;第二是目前您在有机生活、有机消费或有机教育在做什么事情;第三您对教师如何推动消费有机食物与健康有什么建议,以后我们可以怎么样去做。我自己先带头介绍从这三个方面一下。
我叫萧淑贞,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前重视的是文化和教育,不了解食物的问题。大家很多人并不了解食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不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虽然我老家在乡村,但是因为离开很多年,没有深入下去,并不了解食物出了什么问题。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是农药、化肥让食物出了问题。然后自己开始吃有机食物,吃了有机食物后发现有机食物里还有很多更深入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吃可以发芽的老种子的食物。中年以后身体会有一些问题,起码知识分子都很容易有颈椎病,又进到一个注重药食同源的传统文化这样的群,比如说九蒸九晒的黑芝麻丸,什么季节你要吃什么要怎么补,原来有机食物、有机消费里面也有很多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更深入的东西。所以慢慢地去吃有机食物,学习健康养生的知识,我跟我家孩子说,我争取不给你们添麻烦,实现无疾而终,这是我的愿望。到现在为止,大概有六年的时间,很少去超市了,基本上都是在各地的有机农场、生态小农的店里面去买东西。虽然我不是学农业的,我也不会生产,但是意识到了有机农业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基础。所以,也参与发起了心·田计划,自己也不断地去开会、讲座,去传播这方面的认识。如果我们想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实现文化和知识的系统转型,就是把我们中国原来天人合一的那一套生产、生活、生命,最后其实自然的就会实现生态的这种“四生合一”的文化知识系统,给它挖掘出来,又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于以后教师如何推动有机消费、有机生活,我也是在摸索中。虽然说倡导发起心·田计划,一开始就想能够推动主流系统走上有机消费,起码像大中小学采购有机食材,很快就带动了,这个作用太强大了,但是发现这个还是有点难度。因为它多少年的采购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了,很难撬动。但还是希望能够在主流推动主流上改变,所以才突然有了这个想法,通过老师去带动,向社会传递的速度可能会更快一点。我们之前邀请的朱春兰老师给心·田的群已经做过好几次食养的讲座。她在河南推动了很多学校,带动很多企业家吃有机食物,现在可能有机消费市场也不缺。就是希望怎么样大家能够聚合起来,在全国能够形成一股大的推动力量。
葛文光:我是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葛文光。我是怎么走上这个路的呢?首先我们家也是农村的,知道我们农村在生产的过程中是怎样一种生产方式,农药化肥,除草剂一直在用,这个是看在眼中的。后来在我教书的过程中,因为我们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石嫣她在北京做小毛驴市民农园,也能看到这些真正有机农业,在这个过程中它就有食物的来源了,我也尽各种能力来帮助石嫣他们生态农业的发展。再后来,我们河北省也有一些农友也在做这个事情,我就把河北省的农友们组织到一起,成立了河北省的冀仁生态农产品产销合作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的这个运行的过程中,大家就不再孤单了,大家就能够从生产、产品销售等等各个环节互帮互助,使原来比较孤单的一些农友们,现在可以说是找到组织了,找到了渠道。我吃有机食材也像萧老师所说的差不多有六年的时间没去过超市,好像超市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因为咱们是从事教育方面的,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我的学生们尽量从生态农业的角度给他们进行引导,带他们到这些生态农场去参观、学习实践。每年我会安排学生们到分享收获农场以及河北省的野菜夫人农场、妈妈农场等等这些地方去实习。咱们这个群里边有小学、中学老师,我感觉如果大家能够从中小学、幼儿园就开始对学生们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尤其是通过学生来引导家长,这样的话,这个教育是更好的。我希望大家,咱们共同努力做有益的事情。
萧淑贞:好,葛老师谢谢!因为分享收获农场有时候有新农人的培训,我也经常去,至少有两次我发现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在那儿。葛老师在这方面也确实是非常用心和努力,干了很多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还非常热心地建了很多河北村长的群。接下来请张赛老师给我们分享吧。
西南大学张赛:我跟萧老师还有葛老师,前段时间一起参与过心·田计划的启动。后来因为各种事情很忙,后续的工作没有怎么参与,今天看到萧老师又组织了一个教师的推动计划,我觉得又是一个新的起点,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进来。我本人是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一名老师,是教农学的,从农业生产的一线我也深刻认识到现在常规农业上的一些问题,想更多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往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方向去转,2019年暑假我参加了石嫣分享收获的新农人培训,回来以后,有幸遇到了研究卢作孚的周鸣鸣老师,她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力量,我们联合一起以村名义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专门做了一个生态农场。本来是想找学校周边的地,结果发现这个地都是常规种植,而且是科研用地就没办法用。后来在周边的村找了一块荒了十多年的荒地,这两年主要在这上面做了生态农业方面的实践教学,把我们学院的很多学生带过来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来推动这个事情有点晚,就像葛老师说的,应该从中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所以,我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平时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一些作业比如新闻播报之类的,我都会让他去分享生态农业方面的一些知识,在有意无意中去引导,孩子从小就有这种意识是最好的。到了大学阶段再来说这个事情,我感觉确实有点晚。我个人角度是因为想让孩子吃得健康从而关注到生态农业。最后,想在我们学校建立起一个关注生态农业的风气,我们学校研究生态的老师和团队太少了,基本上没有全心全意做这个事情的,做的都是比较常规的农业,所以说在学校内部还没有形成合力。
心·田计划特别好,我们可以在校外,在全国各地找这么一个组织,让大家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一点也会更好一些。前段时间我跟我们学校资环的吕教授,做过一期乡村振兴分享的大讲堂,分享完之后,吕教授就有个建议,在我们大学里可以搞一个有机食堂。它叫50公里有机食堂,这样的有机食堂可以让学生或者说让老师,让不是学农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直观地去接触到我们的有机食物和接触到我们的一些有机理念。这个食堂可以说就是一个课堂,一个实践的第二课堂。我觉得他提的这个理念非常好。我们正在计划做这个50公里的餐厅,目的是服务重庆本地50公里之内的一些生态农人,把他们的产品运输到食堂里去销售和消费,带动生态农业转型,而不是全国各地的运输。因为全国各地运输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耗能,不是很环保。有时候我从很远的地方买来的东西,虽然好是好,就是感觉一层又一层的这种包装,有时候觉得自己排的碳很多,心里面不安。所以说尽量地能够本地化。在影响力上我们可以全国一起推动影响,但是真正落地的话还是要注意短链地服务本地。还有就是生产消费一体的服务,我觉得是比较好的。这是我的一点建议,希望我们教师层面在推动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够有更多落地的,真正的、不仅仅是口号的,落地形式可以多样,推动大学里的教学改革也好,推动一些实体项目也好。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这样的一些契机,把真正的一些好的东西能够落地到学校里面。这个可能是比较好一些,这我的一些初步想法。
萧淑贞:张老师也勇敢地创办了一个兼善生态美农场。那您那个50公里有机食堂你觉得在你们食堂好搞吗?
西南大学张赛:应该没有大问题,因为我们食堂现在有好几个关闭的,做不下去的,然后我们现在也搭建了一个网上的生态食材销售平台。他本身就有很多的食材在上面展示,就缺一个落地的餐厅或者说体验店之类的能够把这些食材送达到我们消费者手中。
萧淑贞:就是你们要承包一个食堂对吗?
西南大学张赛:我们想跟学校的后勤或者是联合几个部门一起去交流。在没有盈利之前看能否以比较低的成本承包,或者说免费拿给我们用。未来它是一个盈利的项目,又是一个可以教学的场所。那天提了一下,还没有认真地去计划。这个事情要怎么落地,只是我们现在有很多农友的产品在等卖,销路不是特别好。那么我们大学这个群体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又容易接受这个理念的师生群体,先把他们带动起来。
萧淑贞:大学老师在这方面有好多天然的优势,但农业大学的很多老师也是研究常规农业,这些老师潜意识里还是觉得离了化肥农药就没办法做农业,产量就上不去,人们会挨饿。不仅是他们,我们大部分人潜意识里也认为农业不用化肥农药,简直不可能。他们会说虫害怎么处理,不用农药就没有收成。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农业和食物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人们只是性地饭来张口,根本不想其中的问题。
葛文光:中国的农业大学没有有机农业这个专业也是很可悲的,荷兰的大学就有有机农业专业。萧淑贞这个我们可以发挥一下作用。后期慢慢来,咱们不可能动摇那么大的势力范围,咱们就是慢慢地推动联合更多的人,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可能就会形成力量。
萧淑贞:我们发现面向正面战场,不打游击战,向主流进发,还是很难撼动的。所以我们通过个体,每个地方的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比较强大的力量,还是可能的。像大学老师,像刚才王小芬老师、张老师他们的专业就是跟农业相关的,所以他们就直接推动了有机农业的生产。我们有的老师,葛老师专业也不是农业,像兰州大学的杨素昌老师的专业是管理学,但是他硬生生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新农人。这是大学老师直接推动了有机农业的生产。大学的优势在,比较早的老师基本都是住在校园里,或者大家住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小区里,老师自己形成一个团购群,这就直接可以对接一个农场,可能最少得两三个农场才能养活了这个小区。所以就像中国农业大学的王小芬老师还有齐老师都特别活跃,他们拉起来好像快200人的群,一个农场已经不够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老师可以搞团购的优势,有便利的居住的物理空间的条件。
祁引霞:我是中国农业大学外语系老师。好像是十年前有一次我们学院组织去北京的农夫市集,我们去参观了一下,我一看有那么多有机的食品。当时也不了解,这个事情怎么组织起来的。参观完之后,我们又去石嫣的有机农场,参观完之后,我就开始从她那里开始定菜吃。当时是一周买一次,是会员制。比如我们充值上500或者1000,但是我发现我吃不完放坏了,因为每周送一次菜,但是家里吃饭的人少,所以定了一段时间后,后来就没有吃了。再到后来,到最近这几年,我女儿工作的地方挨着一个有机餐厅。我说那你的食材从哪里来,他说我们在怀柔有一个有机农场。我好奇心比较强,就去参观。前几年到那里吃了一次,当时有我们从农场里直接去采摘的东西,感觉真好吃。等到今年我和这个老板再联系的时候,他说他们已经把有机认证做出来了。我看他最近卖的菜的价格基本上挺高的,他的群里目前好像有几百人,我看他这个显示是六群,我就问客服你们已经有六个群了,他说六个群里都有他们的客户,所以他们目前来说做的还是挺好的。这个老板可能是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他搞的好几次活动都是把留京的校友组织起来去他那种树,还搞亲子活动,他们经常组织活动让孩子认识大自然。我就想他是怎么认识那么多人的,看起来还是挺有能力的。这个老板还是律师,还做了这个有机餐厅。前一段时间我们去的时候,他在怀柔建了房子,他现在可以提供食宿,吃住都可以在他那里。目前来说,我觉得他们这家做的挺好。最近这几个月胡跃高老师介绍了平人农场,我就去考察,和负责生产与种植技术的我校毕业生赵飞聊天。他说,平人农场老总也不准备再投资了,可能目前都亏损,也遇到了没有很多消费群体的问题。我们外语系一位老师的爱人,在稻香湖附近弄了一个有机农场,我也去看了一下,我听说也是在亏本。最近胡老师把我拉进了团购群里,我才认识了王老师。我看这个团购的是有机的,那我想最起码这个是健康的。就开始团购,比较优惠,自提点就设在我们院,感觉好幸福。大家都有同事和朋友,我就和每个同事语音,跟他讲超市的水果蔬菜不能买,放不住,让他心里大概有个数。我们的工资是够吃有机的,把好东西拿去跟他们分享,让他们尝一尝,感觉还挺好的。就拉了好多人。推广有机基本上靠个人去影响、说服他们,把东西拿出来让他们尝。刚开始就得这样,尝一下他感觉挺好的下次可能就会买。胡老师学生在我们小区也通过活动展示品尝分享有机杂粮很受欢迎。我两次有因为有课没能参加但我相信胡老师,于是就开始团购学生推荐的豆类。然后把链接发给我们外语系同事,我认识的朋友。还有一个可能的问题是甚至包括我们老师本人,认为有机太贵了。第二是好多人说你这是真有机吗?他认为是假的,说服人是很难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看法。我说我们这是真有机,他觉得你怎么证明给我看,当然,我觉得我们现在比别人比较好的是消费体验特别好。它的品种特别好,所以口感很好,大家的回购率特别高,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传给更多人。基本就是这样子,我们传给同事传给邻居,目前就是这样子做的。
萧淑贞:祁老师,非常感谢你!你特别积极地参加活动,你今天上了四节课,然后还在改我们的倡议书,非常感谢祁老师,祁老师说的有两点也特别关键,一个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影响,靠个人去传播,去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机消费、有机食物与健康理念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那怎么做呢?祁老师说的非常对,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除非他自己想改变。可能一开始说多了还不好,我们就通过吃,吃着好吃,他自己就慢慢变了,这个我深有体会。不说别的,他吃着吃着,自己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慢慢就变了。对于我们不熟悉的或者是你觉得他好像很顽固的人,那就不说别的,就是吃,通过吃来进行食物教育。我们经验都是一样的,就试吃一下,然后从此他就上钩了。
李胜兰:我的专业主要是学教育的,从个人经历上来讲,的确也是感受特别深,我觉得刚才说到的吃这个问题,因为我本身是四川人,一直口味都比较重,当你对食物没有觉察的时候,实际上很难去辨别这个食物的好坏。我因为年龄的缘故,各方面的原因,当你静下心来去品尝的时候,我觉得它的好坏是显而易见的。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特别是刚才说有机食堂,比如在学校里面建立一些以大学老师为主体,先开始建立一些团购群,可能都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当然,比如说建食堂餐厅这种可能,还有一些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可能难度会比较大。但初期可能从团购群、互联网销售的这种方式来做的话,我觉得还是比较可行的。后边需要我参与的话,我也会积极的参与,我就先抛砖引玉吧。
萧淑贞:其实能吃上有机食物的人都是他自己的福分到了这个程度。比如说,同样的这些食物或者这些理念,我们给不同的人说,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像我们李老师我就觉得她的福报特别大,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我说的话。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俩还没那么熟,我不知道怎么就说起来古法食物,她就相信了,我也不是特别有意说的,但她从此就特别坚定,她就是靠自己的福报和觉察。同样的事,有的人就非常相信,他就走上了这个路,但是我们的家人都不一定相信你的话,真的是这个样子,确实要靠自己的福报和缘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容易走上有机的道路。有的人他的认识和思想是向外打开的,他愿意相信善,愿意相信你给他说的这些话。南怀瑾老先生说过,读书好的人福报浅。我想,我们读书好,又有好的工作,为什么是福报少呢?后来才意识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书好的人大多数其实是比较固执,因为专业等方面需要我们的坚持,但是最后坚持地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只有自己的才是对的,这个时候就可能有损福报了,所以,我们首先要相信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好的东西。老师们要推动的工作就是让更多的人有福报,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思维和心打开,这样我们有机的事业才有希望。
侯荣艳:我来自辽宁朝阳喀左县,我住的县城叫喀左,我自己有山,做生态养殖,周末带小孩和家长做自然教育,。我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是一个闭环的状态,山上生态种养殖的所有产品,通过自然教育的孩子和家长直接传播出去,我不需要做广告,也做到了就近销售,当然我的东西也不贵,并没有像其他的一些有机食材有多贵似的,基本上都是比普通的稍微贵一点点,比如说别人家的鸡卖100元,我可能就卖个110元。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不需要赚钱,但不是我在养,我请别人给我养鸡,要给人家一些工钱,所以价格只高一点。。周围有几家生态的食材,我有时候会帮他们去销售,我自己的东西基本不怎么需要销售,都是帮别人。因为我是基层的初中老师,主要是基础教育,如果大家在大学里的一些课程的项目,能够申请到生态项目,就可以直接嫁接到下边来,可以带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很多老师来做,这个推动和推广效果可能会更快。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刚才各位老师说都是靠个人影响,我目前带自然教育,也就是亲子教育,我感觉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刚才各位老师也说,如果这些活动下沉到中小学,幼儿园可能更好,我也是这么感觉的。我是初中老师,在初中孩子和初中家长这块做都不如在小学和幼儿园去做。我带的自然教育的孩子大部分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就很容易。比如我前段时间做的一个课程活动,我是遵照《泥土学校》的那本书来做,第一部分,泥土的项目,大概是用了五次活动,做了一个系列的课程,这中间有对比,有普通农田、山野里无人工干扰的土地,各个地方的土壤,我们采集样本观察土壤的疏松程度,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等等,从各种不同的考察点去考察,一系列的课程做下来之后,孩子和家长很容易就意识到使用农药化肥的农田的危害和它能量的不足,春天的这个活动做完之后,这些家长就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开始给孩子买有机食材。快进入夏季时,我就转成了系列的叶子的课程。在系列叶子课程里我们要有机食材的叶子,还有普通山林里的叶子,农化的叶子等等,也要有一个对比。当然,我们还同时遵循生物性的原则。我的几个课程的顺序是叶之多,叶之美,叶之智慧等等一系列。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把我所带的孩子、孩子家长以及他们的朋友、他们周边的人脉圈子,一层一层地带出来,逐渐就转变成生态思维。所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如果有更多的老师来参与做自然教育,甚至把自然教育直接推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里去,作为一种立项的项目去做,从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同时去做,因为这个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理解的,自然而然的需要一段时间之后就理解了。我记得我在07年做了一个课题,那个课题是北师大的老师带的,那一个课题做了三年,从07年一直到了2010年才拿到课题证书,这么漫长的一个过程,是一点一滴来做的。这个时候就会影响一大批人,因为老师,他不断的带学生,他是循环的,可能他接课题的时候,他带的孩子是一年级,那么过一段时间,另一位老师过来后,他可能带的就是二年级、三年级,影响就是一大片。这是我今天想到的一点事,我们都是用点来做,用个人影响。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年了,我做生态种养殖做了九年多了,个人影响力非常小,还是组织起来之后,觉得用扇面的,这样推广,有了一点意义,速度快了一点。今年速度快了一些,我前几天,去购买鸡苗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定,也就是说,我还没有把鸡苗购买来,我的鸡都已经销售没了,是这样一个状态。但是前提,大家刚才说的那些实验、农场方面我也都知道。我们也有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价格。如果价格下不来,可能推广起来就是难,难度还是还大。但是,要兼顾成本又同时兼顾消费的话,价格又很难一下子降低,所以,还需要一个将成本降下来的一些技术,还有就是教育要统一思想。我见过我们这里的一些小农有一个特别固执的思想:就是我就种两亩地的小麦,我就要高价销售,低价种它没有意义。他不是从有机食材的思想上去做的,他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所以,还是需要从教育这块去入手。
萧淑贞:没想到侯老师是自己有山的人,自己做了闭环的生态种养殖结合,而且做了这么好的生态教育。听您说,您的自然教育课是自己开发的,而且已经非常系统了。
侯荣艳: 嗯,对,其实我就是一个人在蒙着做,我没有学过系统的自然教育,但就是看各种各样的书。
萧淑贞:那现在有课程还是有教材,这些都有吗?
侯荣艳: 土壤方面有一本《泥土学校》,是日本的木村秋泽先生写的,大连的郭老师翻译的。我们没有纸质版,有电子版,刚刚翻译出来,我们就是在心·田东北区这个群里,开始做读书会,刚好我本来就带着自然教育,我就遵着《泥土学校》开始开发它的系列课程。
萧淑贞:那比如说关于这些课,你能录下来,放在我们教师群里,比如说张赛老师就可以在她的农场里面就用了,比如说盛楠老师,他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去讲,家长也可以自己去学了,大家用起来可能就都比较方便。
侯荣艳:是的,我也有过这样一个想法,但是最近我所有课程的后期内容都没有往外发。现在是疫情期间,我们这里也是要求不允许聚集,等过了这个时期吧。
萧淑贞:太棒了,因为现在我们的自然教育更多地是从西方学习来的,你刚才一说对自然的理解,就知道你的生态思维已经达到了。
我们之前翻译了一些东西,很多农场搞自然教育,需要用我们翻译的一些东西,我到时候也发给你,希望对你有参考,其中就有“生态素养”这个词,我们也是第一次翻译到国内,然后还有“以自然为师”,就是人类向自然学习,那篇译文也叫以自然为师,还有社会化农业的其他一些资料,也都发给你,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侯荣艳:我现在做的课程基本就是向大自然学习,我每一期的课程是以生命教育为底线,为底层逻辑,向大自然学习。我想说一个小例子,我刚刚做的这期课程里边有一个老师,就是他的孩子和他妈妈,他妈妈是老师,跟我说,你这个课程应该带个美术老师。我说,我们的美术老师就在自然界里。你看,我们就做叶子,叶之美,孩子们就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描绘叶子,有用小作文写的,有的呢,就把叶子摁到纸上去描的,也有用一个纸来拓的,也有和了泥巴,把叶子摁上去印的,特别好,他们用很多很多方法来体现叶子的美。我说,这不需要美术老师,大自然就教会他们怎么去做了。她当时就很惊讶。因为我们初中、小学的老师,他们的思维更固化,所以特别需要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并没有对和错,带出来就好。
萧淑贞: 因为像农业,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微生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跨学科,全学科。大自然也是这样子,不是专门给哪个学科准备的,所以现在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不断地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融合,但是哪能那么容易一下子就变了呢?这个都是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培养综合整体思维和认知方式。所以刚才大家其实也都提到了很多,关于石嫣他们农场有机生态的价格问题,那我也顺便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确实,现在如果说我作为一个消费者,如果有便宜有机的食材,我肯定是想买便宜的。我现在更多的就买生态小农的,我相信它是有机生产,确实是今天我们一开始提出来的那个口号,让人人吃得起,吃得上有机食品。现在这些有机农场,特别是像石嫣这个,都算是国内网红的农场,在珠海这边是邹子龙的绿手指,价格更贵。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他里面的盈利多少,我去过邹子龙农场,他雇着100来号人,他一睁眼,这一天他就要发出去一百一十几万的工资。
下面欢迎秋茄老师发言。
秋茄(邹顺荣):我是在深圳做自然教育,现在在做城市里面的天空农场,也有在做在体制里九年义务教育的自然教育。我先谈一下我是怎么走进有机,我本身是从零七年、零八年就开始做自然教育,那时候我们中国基本上还没有人这么做,所以我是在香港做的在深圳,是在有一些国外的留学回来以后才开始引进,他们的思想比较先进,喜欢把孩子带到自然中去学习,不喜欢传统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就跑到香港去学习,因为香港的老师都是要预约的,后来他们听说大陆也有人做,香港的老师把我推荐给深圳,我就开始做起来了。最开始我是做鸟类—观鸟,因为深圳有一个红树林,所以开始讲植物,然后是植物到昆虫到海洋生物。后来我发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链接,最后回到食品、农业这一部分。自2016年开始接触有机,其实刚才老师们都谈到过如何促进有机的消费。说实话,我是不相信在商场、超市里面那种打着有机旗号的食品的。为什么?我本身是做教育的,包括上千个跟着我五六年的家长粉丝们都很难相信,他们经济条件许可,也接受健康理念,但是他们要吃有机食品的时候是去香港或者台湾购买的。我一开始很纳闷,问他们为什么不在中国内地买有机食品呢?从香港购买运费很贵,而且中途保鲜措施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因素,他们的答案是“信不过”。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的这种认知呢?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子的,我走访了大陆的很多农场,因为我们也做研学,学校的天空农场是有限的,有些学校并不具备自己的楼顶可以去做教育,就会在周边找一些来进行体验。那么为什么香港的有机做得很好,而且推行得很好呢?只要你的产品是有机的,就不愁卖不出去,也不愁卖不出好价钱。我在香港城市大学听论坛的时候,了解到他们的有机青菜可以卖到40块钱一斤,并且很快就会卖完。但不是有机的青菜价格也就七八块钱一斤,两者相差很大。那么为什么人们就会愿意花那么多的钱去购买有机蔬菜呢?刚才侯老师也提到,其实再多的宣传也没有太多意义,主要在于人们的教育、认知方面。我在香港看过他们的很多农场,他们是怎么做教育的呢?首先和他们的城市规划是有关系,比如说在每一个区里有些农场跟城市不能离得太远,而深圳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地都盖楼房,密密麻麻的都是住宅,除了公园以外,周边基本找不到农场。第二,在香港每个社区周边不用走太远,通过地铁交通就可以找到一些农场。这些农场面积不大,一家人生活在里面做有机食品。他们的产量不高,卖的东西其实也不多,就靠那点收入,其实在香港会过得很辛苦,那他是怎么维持下来的呢?是因为政府要推动有机,它的认证非常严格,由于体制、机构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信得过大陆的有机认证,就算盖了章认证的,人们也都不相信。那么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怎么让人们去认可这个食品是有机食品呢?那就是到农场去看。我们之前去香港做研学的时候,有些家长看到香港的什么东西都想买回来,不管是多少钱,他都愿意买回来。那为什么我们带他们到广东周边农场的时候,他们可能就只是参观一下,在那里吃个饭,遇到好的可能会买,觉得不好的,你再怎么推荐也不会买。那这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真正做自然教育的人会知道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之间的循环链接,生物多样性会影响到有机种植。
其实我想介绍的就是香港的有机是怎么推动的,我们不妨考虑怎么在大陆进行复刻。首先,消费者要有认知上的理解。认知上的理解就是要先去了解这个东西是怎么种出来的,所以政府也想到了,每一个农场都是可以承担教育的。香港就组织编辑了包含香港所有有机农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在2010出版的,记载了127家农场。书中对每个农场会有一些介绍,比如说这个农场种什么、能做什么、能容纳多少人,它里面可以参加的自然教育活动有哪些,最后会介绍交通指引、电话、联系方式、价格等。我大概看了一下,成人和小孩的票价都不算贵,那么农场在承担这种教育的时候,实际上也是让人家了解他的产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听他讲解的过程,就是我们说的自然教育,又是有一点收费的,这个收费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老师带学生们去参观农场,老师们未必能够讲的比本农场的农民好,因为农民们至少经验很多,也了解种植方式,所以政府会给这些农场主一些教育的补贴。如果农场里养的鱼或者蔬菜水果会招来鸟,而政府又不允许农场主们拉网防鸟,如果农场里的东西被鸟吃了,产量减少了怎么办?政府会给他们补贴。其实大陆做不到这一点,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在深圳有学了自然教育,或者是农耕以及从日本引进过来的一些知识后,也在试着做这种有机农场,但是,凡是做有机农场坚持这种概念的人,最后都是欠了一屁股债。那么,我去到这些农场的时候,我一直在提倡一定要以教育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育为先,育就是教育,只有了解到了教育的过程,这时候推的就不是产品而是教育了,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已经把产品贯穿到了整个过程,这时候其实就很好卖了。香港的农场离市区不会太远,它的概念是生产、休闲、教育一体化,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人们在农场里面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知道这个农场是有机农场,打个比方,我带学生在香港有一次两天一夜的露营,晚上会在农场里感觉到很多蚊子咬你,全身很痒。但是,我们在东莞也有过一次露营,那里闻到的是化肥、农药的味道,没有那种乡村泥土的气息。就算游客们一般不了解自然教育或者是有机种植,他们都能够感受得到区别。我们可以对以下几种有机种植方式来做课程去了解,第一方面是,第一,使用堆肥,堆肥就是要增加土壤中的有机微生物来改良土壤结构、保住水和土壤、提供植物吸收的养分。第二,种植的绿肥,这个绿肥一看有机生态农场整个的设施、种植,都是看得出来的。第三,种不露土,这在概念当中是你怎么样覆盖和防止杂草,保护土壤避免受到侵害。第四,轮作、生物的防治虫害、物理制虫,不仅仅是土壤,还有水源和周边的空气,它整体的一个生态环境。你就能够感觉你到了一个乡村,能够闻到大自然的气息,这些是在香港做的。那么我现在深圳做,一般我把学生家长带过去参加活动,他们了解以后会买很多东西回来,就是因为他能够体会到有机种植整个的环境,我也会教他们怎么去辨别、怎么去认知、食物是怎么种出来的。第二方面是整体农场环境。第三方面是我们在做这个的时候主打推动的是教育和改变你的认知,产品不是我们主打的,是他们自己了解以后会主动去购买。
那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课程可以有很多,我们现在很多产品吃吃不出来是有机还是绿色食品,但首先要知道怎么去培养它自然的味道,感知到自然的味道,我们就有一系列的课程。到最后可以整体推从种植到农场到餐桌到食育疗愈的课程。现在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今天走了几个学校,他们都想做楼顶的天空农场,来用于中小学做劳动课程,因为今年刚刚出台了一个劳动课程的文件,从今年的9月份开始,每个学校都要一个星期有一节劳动课,所以老师们也要头疼去想做什么。但是我发现一个弊端,第一,他们不理解有机种植。第二,他们觉得有机种植出不了成果,就像我今天去的那个学校,它有1000平方的楼顶,全部种成了玉米,他要求的是产量,然后在学校搞个丰收节,再新闻媒体来报道他们全校学生都在搞劳动,而且还丰收了。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群里面有那么多的大学老师、教授,而且在农业领域都是很专业的,所以在中小学义务教育方面说的话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不像我们现在等于是从基层开始做,所以学校会觉得不可信?另外,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一种课程特色,在学校推行有机种植、有机食品,最后影响到人的健康。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不太在意这种健康问题,他更在意的是怎么,只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才会知道要怎么样注意健康饮食,吃有机的东西。其实真正来说,如果他的有机食品是真的按有机种植的模式种出来的话,它的产品应该是不愁销量的,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在学校的时候也对老师做培训,但是很多老师会听不进去,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但是我们怎么从基层来去引导学生,幼儿园或者是小学的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其实我们可以打造的是一种课程,因为我在深圳也做一个高级中学的生物课程,我就把它楼顶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园子,而不是一个菜园子,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上升到一个课程去学习,当他了解到自然界之间动植物、鸟类、昆虫、土壤、大气和人之间的链接的时候,其实他对有机是有新的认知的,就不仅仅是我非得去讲有机种植。我上次在分享泥土学校的时候,也说到了香港的嘉道理农场,他都知道花28年的时间去改良土壤都不种植,他改良好了。那我们现在三五年不种植去改良土壤是很难的,那你土壤要是不好的话,你想种出来有机,我想那是做不到的,至多只能说是它是绿色食品。所以目前我也比较困惑的是,在我们大陆的有机认证是怎么样的一个机构?或者是说难不难认证,像香港和国外的有机认证是很难的,并不是随便给的。我也想问一下我们一些大学老师他们有没有参与到有机认证的规则或者是条例,现在很多所谓的做有机的,他真正是获得了什么样的认证?或者是说我怎么去信他?
萧淑贞:我从两位讲的内容中学习到了很多,对孩子进行有机食品的相关教育,就是从生态开始,培养他们的认知思维、情感意识,这些可能更重要,也更根本,而不是直接的就从有机食物、有机消费入手。刚才两位老师讲的时候大家也在下面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张赛老师提出来,因为今年教育部也是出台劳动课的文件,那我们大家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现有的这些课程、老师们在做的活动之类的可以整理一下,至少我们心.田内部有需要的老师可以使用,同时我们也向出版的方向去努力,这样可以吗?
邹顺荣: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在香港,他的政府会想到,怎么样让这些做有机农场的人坚持有机的理念,因为,如果经济受益支撑不了,他们就会改变初衷,想办法让种植的农产品快速成长起来,这样的话,就坚持不了有机。我看到香港会这样做:通过本身的买卖、教育的补贴来引流,让社会的人到农场里去。你只要进入海关,去找那个导览手册的时候,就可以免费拿到很多相关的资料,这就能让更多的人想去离自己比较近的农场。通过一本书就可以了解了整个香港农场是做什么的,政府会组织这些农场主进行有机种植的技术培训,因为不是所有农人都懂有机种植的,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大学的老师,也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双管齐下的事情。对做有机农场的农人进行有机种植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以后我们要搞城乡对接,我把学生带过来,那他们都会讲,就不用我再来讲,这样的话,他自己就可以有一些收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有机种植。有机种植的概念,不是说今年没打药、没施化肥,从土壤我就能够闻得出你有没有有机,整个农场的种植搭配也很重要,就像嘉道理农场,如果你进去农场以后没有人跟你讲解东西,它的设计是看不到它的自然规律在哪里,比如,整个农场靠着山,山上流下的水源是好的,并且靠山它可以种树,那树下面又可以种什么呢?种什么都是要顺着这个斜坡下来,不同的高度种植的植物就是要不一样的,有些种完后从山上搬运下来,这个过程也是人工成本的增加,所以他们会想到可以种一些不怕摔的、可以滚下来的植物,就节省了人工成本。其次,间隔种、混合种、轮换种,这些都是一个概念,农场里面产生的废弃东西,需要把它们堆肥,然后又回归到土壤,那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植物是要种的,但是只是种蔬菜的话是不行的,还不能说是有机的。有机是植物跟动物、昆虫并存的,要让人感觉到这个农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掩体。所以,第一,就是对这个农场主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让他们知道这个概念。第二,这些农场主就会做一些市集来一起分享,也会把这些人请到大学里面去给大学生讲有机种植。在深圳很多时候如果进校园里面去讲课,首先询问你是什么学历,符合要求才能进到这个校园里面给学生做作讲座。但是香港不一样,就请一个农民,挽着裤脚就在大学里面讲课,其实这些人是最接地气、最有经验的。最后,我们现在正好是想把劳动课程在全国进行普及,那么我们怎么样一起来把有机种植做成一个课程,比如说从土壤的了解。我做过土壤专题课、物理治虫法专题课,不同的主题就变成了探究式学习,那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推广到学校里面,因为学校里面无论是跨学科的融合、探究式的学习,还是项目式的学习,其实都是吻合的。劳动课既有劳动的技能,也能了解健康种植、生物、生态、环境、生命,甚至文学、写作、艺术、数学,都可以融合进去。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一群都是老师,最好做的就是可以一起来出一些教材或者是教案,看到教材、教案老师就可以上课,这样就可以推广到各个城市。以后学校就不会困惑这么好的东西没人会讲,我问过我们学校很多老师,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有机,就觉得是好的,其实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还不能就说它是有机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怎么区分很多是人答不上来的,所以更不可能去教这门课程。现在很多地方他要外聘一些机构或者是专业人士来讲,其实专业人士有这方面的种植技巧,但是会缺乏教育的理念和组织学生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够拿到这样的教材,我们可以对老师进行培训,可以对农民进行培训,然后再去推广我们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宣传教育。在深圳我觉得至少是可以推的,在我们楼顶种植或者是周边的一些农场来去种植都可以。
萧淑贞:有机的种植方法,现在在大陆也有很多能够坚持十年以上的有机农场。很多有机农场他们是不赚钱的。而赚钱的那些,一定是技术过硬的。您说到的认证问题,国内目前最早是那生态环境部在南京有国环认证,是大家比较认可的。还有厦门大学李仲基老师为了生态小农的检测。但是我觉得即使是有证书,可能也不一定有太多人会相信就认为他一定是真有机。
邹顺荣: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9年我带学生以及家长去了辽宁盘锦,我们有家长买过禾田蟹。吃了这里的蟹和稻米以后,随后就包了那里的几亩地,每年种的水稻在收成后就给他寄到深圳来。之所以相信,是去到此地真实的就闻到了稻花香!然后了解了养螃蟹,施肥打药肯定就要比别的要少。了解到它是利用一个共生关系,和鱼稻共生的理念。
萧淑贞: 现在在这个有机圈里面,大家说做有机,首先是做人。很多能够坚持下来的这些农场,这些生态的小农他们其实很多是因为学习了传统文化让有机成为了一种信仰,是抱着对天地万物的热爱、珍惜的心情和精神去踏踏实实做的事情。所以它超越了物质,或者是价格。你让他不种有机可能他心理上过不去,像这种就是良心,良心是没有办法认证的。我现在要买的话,我相信这个人我就买。如果我信不过,就算有再多的证书,可能我都不会买。希望我们有一天,有机不需要认证。
邹顺荣: 我们在香港买有机产品不是看其有机认证,而是直接在农场里面买的。我们这里的有机农场,是亲临此地之后再进行的购买,通过产品教育的方式带动销量。香港有一个嘉道理农场。立会学院就是嘉道理农场下面有可以食宿的场所。他们的食材都是在嘉道理农场种植并食用的。因为大家都看得到食材是哪里来的,所以彼此之间都很信任。
萧淑贞:国内的这些有机农场也提出来一产变六产,同时也实现了多功能社会化的农业。张赛老师也留言到,教育回归到做人的根本。有一句话说“生活即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成为教育,在城市里的生活并不能成为很好的教育资源,只有在土地上,在大自然,在有机农业这样一个天然的、存在各种联系的环境里面,才又真生活,生活才能成为教育。回到土地上,让我们的文化和知识再一次土生土长。
邹顺荣: 有机种植的有机农场,它就是一个教学环境。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对的环境以及场地里,跟对的人说对的话。就是一个环境教育,与我们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在学校里面,平时都是在学校上课。周末加假日,我们是以做研学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之中,使学生们的感触更加深刻。
萧淑贞: 结合各个老师们的观点,我们可以出一套农业劳动的实践课,系列的课程或者是教材。
华(倪晓华): 如果说进入农业圈也就是从今年开始,因为倪铁军大哥沙漠有机苹果生产出来了,需要网上推销。在推广中遇见了众多帮助我的专家教授,从此我走上了不仅仅是推销倪铁军大哥的产品还开启了宣传其它有机人的道路。介绍倪铁军大哥我有方便条件,所以我就采取了一个闭环的宣传方法。目前市面上大家对有机认证和有机产品都抱有一个怀疑的态度。这个态度形成的原因第一是源于很多骗子用有机产品这个噱头来欺骗消费者,导致人们对有机认识的怀疑。另外一个,就是人们之间信誉的丧失。要想取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由于这些原因我就采取闭环宣传。所谓闭环宣传就是从剪枝到开花、蜜蜂授粉、第一次喷酵素、第一次浇沼气液、施牛粪堆肥、结果、装箱出售、施防冻肥等等把每一个重要环节录像展示给大家。展示的同时介绍堆肥的处理、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喷酵素的方法,这样既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也传播了有机种植的方法。我除了宣传和推广还自己建立了酵素群,来教我的朋友们做酵素。这段时间进入了一个农牧处宣传网,帮着一些不会写作的农民写出他们的真实事迹。在这个推广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有志之士。我大哥从事农业是因为赤峰地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严重。他在90年代末的时候,承包了科尔沁沙漠5500亩地去治理沙漠。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只允许种树,种出来的树是不允许砍伐的,所以好多承包人都因后续资金跟不上而放弃治沙,为了给治沙人找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年前倪铁军大哥开始研究种苹果。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情况去年开始产出了沙漠有机苹果。在帮他的过程中结识了项志茹教授、贺建增校长,也认识到了土地破坏的太严重和农药、化肥对这个土地的破坏。也是因为他们为保护土地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感召了我,我才走上了这条推广有机之路。通过这个阶段的推广,我也在思考问题。有产品不缺,缺的是机意识的人。今天我们能把老师组织在一起太及时太给力了!咱们是要给校长写一个倡议书,但是我感觉在推广的过程中肯定困难重重。咱们可以自己踏踏实实的编上一部义务教育的教材,把它放在初中的自然课、生物课化学课等课里面,把有机教育以及保护土地保护地区的这些概念,直接就写到书里面,从课本上下手。老师们能组织到一起来宣传这个有机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事情。如果老师们真的合力出一本教科书,由国家教育部颁发,并且让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学习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理念,那将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事业!
张雪涓:我的名字叫张雪涓,目前在家乡的农业大学任教。我跟有机农业的缘分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我在我们学校讲到相关课程,我会尤其侧重于生态农业。我觉得有机比较小众,根据2020年全球发布的有机报告,在农耕地中,有机的占比是1.6%。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至少有一半儿是对有机农业感兴趣的。但是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比较远。比如,之前给跟植物相关的一个专业的学生授课,课堂上了解过,化肥公司是他们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我曾经问过他们,你们是否有考虑过去生态农场工作,他们一是找不到,二是就觉得并不是一个大众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案例,我看到了推广有机的难度。但同时,国家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肯定有希望。另外,现阶段本人还是注重自身的提高, 侧重于学习,如刚开始学有关国学,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国内的农耕体系,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蕴涵丰富文化基因的系统。我越来越能体会到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现代农业所涉及的塑料污染也是我关注的一个课题,比如农膜,它在有机中是承认的,而且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农膜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就是微塑料,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微塑料会渗入到植物之中,或者是在土壤残留,这已经有学者证明了。第二个,农膜是起一个保湿的作用,但是它是加热(太阳直射)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植物误解的信息素或释放物质,对植物生长有阻碍。这点在认证中是没有体现的。
那么,总结一下,学习的过程是不停的,本人也需要更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同仁的沟通去加深了解。
萧淑贞:张老师非常关心农业生产技术,但首要的一个问题是把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概念得搞清楚,我们心·田群里面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后期把这方面的资料找出来;其次是提到农膜的问题,目前也在建立一个有机农业的标准,产品是有机的,我们才敢推荐给大家,期望更多像你这样年轻的老师加入!我们不怕是小众,当年共产党闹革命的时候,也是小众,但是我们这个小众要起到引领作用,好好地去推动这个时代的这个发展,最终慢慢会成为主流。
李雪梅:关于有机食物和有机消费,从有机食物涉及到的环境的问题、生命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个切入点抓得非常好!
这不仅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其实整个社会都需要在有机食物教育这块做文章。前两年听胡删老师、徐嘉博士和大连的徐恒泳老师讲座比较多,以正是由他们的这些讲座才让我慢慢的意识到有机食品跟我们人的身体之间的关系。
因为现在这种化学农业,本应和天地元素一样的人的身体,现在亏空了很多。这个事情寻根溯源往前追的话,就是教育问题,也就是刚才项老师提出来的心态、思想、三观问题。前段时间胡老师组织学习《实践论》提到,其实最核心的还是思想。思想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生态问题和有机问题,开始慢慢地接受并且认可它,是看到化肥农药那种触目惊心的结果。同时也是因为在2014年,开始接触环保酵素、农用酵素,可以说是顺应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技术简单、农夫容易掌握,成本又低,可是人们为什么还是愿意用现成化学用品的?为什么不愿意用这些很好的环保技术,利益自己,环境也受益。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匆匆忙忙当中,把自己的生命跟这个天地自然之间割裂开了。并没有想到,他所吃的化肥农药种植的食物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环境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关系,很局部很片面的去看待环境问题,缺乏像我们心·田教育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思维。
今天看到侯老师和其他老师提到这个教育就是应该以有机食物作为很好的载体,经由这个载体发散出去,渗透到生命的教育,健康的教育,食育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那种完整的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的培育。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真正了解有机食物跟我们生命的关系跟环境的关系。人们内心少了一份恬淡,少了一份宁静和祥和,真正做起来确实还是挺难的。因为在学校工作这些年,是生物技术专业,我上的课是普通生物学。关于植物生物学和人体解剖学,刚好就和有机食物、土地、天地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看到环保酵素和农用酵素,它是个很好的教育载体。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在各个不同的层面,都可以用它来作为一个载体,放到综合实践课和科学课,了解厨余和堆肥。刚开始可能是一种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索取的过程。那么,当他亲自劳动做酵素、做堆肥,融入到劳动教育、耕读教育的过程当中。相当于把他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的一个创造过程当中。这个时候,慢慢地才感受到,我的生命真的要跟这种全营养的食物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可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但真正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福祉的问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我们通过教学生做环保酵素、农用酵素,在农村和城市推广,在2021年获得了辽宁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很多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向同学们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撒生态思维的种子,将来有一天这个种子一定会开花,会结果的。
怎么样把有机食物这种教育融入到一系列的教学各个层面,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把这种思维融入到他教学里,这样就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思政,全局地、系统地看问题的时候,他就不会只关注眼前。
萧淑贞:李老师的认识非常全面,以有机食物为载体,融合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生命教育,李老师讲的更多的涉及生命层面,让生命得到成长和升华。
李雪梅: 我们可以在中小学推广生态文明教育。教育部正关注这方面。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是学校的加分项,领导愿意做这个事。
萧淑贞:成为他们的学校的特色,特色学校的这个建设就是生态文明特色,或者叫劳动实践。
项志如: 我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学校推广,后来阵地由学校走到了社会,更多的是面对农民。今年跟着市乡村振兴局在做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土地、种子问题特别严重。原来我们分析,中国还有20年的时间可以给我们去改邪归正。现在看,就赤峰我们调研的情况,也就五年的时间去改正,问题特别特别严峻。
在我们调研和今年农民培训中,我发现农民的转变非常大。教育问题,老师是引领者,特别关键和重要。所以在老师培训这方面,如果萧老师带着大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第二个,就是我们教材的问题。现在赤峰市好多培训机构已经开始瓜分劳动实践课,国家真的需要加快速度做这个课程。目的和意义是让孩子们真正的通过劳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德行,能够让孩子能力得到提升,但是现在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教材没有跟上,又有奔着钱去的一些机构,所以,国家的这个政策落实下来会怎么样?现在还不知道。大学老师,还有中小学老师可以凝心聚力来一起做这个工作。把这个教材工作先推进,然后,我们再做教师的培训,可以利用国家的一些政策,课题、课程加上一些国家的项目,几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出一系列可依据可参考的东西。社会机构在瓜分教育资源这一块儿动作非常之快,我们是抢不过他们的。
如果有了这个相关的教材,再做相关老师培训,能够让国家这个政策真的能落到实处,发挥好的作用。
于明艳:我是东北师大的研究生,专业是生物遗传学,即将毕业。我属于李雪梅老师撒下的一个种子。从学生角度谈谈我的感受。目前可能有机农业宣传很多,但对我们来说很远。当中会有很多商家会用这些宣传推广去做更多利益上的事情。我觉得从教师角度不太建议去宣传,那样的话就容易失去了我们本质的核心。我觉得从更好地切合教师的职责上来讲,可以引导大家思考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来做这个事情是跟哪个地方跟我们生活当中息息相关?是要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萧淑贞: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今天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好的行动建议,除了大家各自在做的工作,我们看争取能不能出来一个有机农业的劳动课程的教材,开展教师培训,争取有更多的行动去推动有机事业。
对于教师个人,我们也建议:
1、阅读有机食物与健康相关的文章 (推荐徐恒泳教授的文章和徐嘉博士的文章 )
2、探访一个身边的有机生态农场;
3、尝试从生态农人那里购买有机食物,感受有机食物与农化食物的区别;
4、带学生或身边人去生态农场体验生活,参加农耕教育或者自然教育活动;
5、把好的有机生态农场和食物推荐给身边的人
~谢谢大家,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了,谢谢各位老师。
如果您也是教师,关心有机农业的发展,愿意助力推动有机食物与健康的教育工作,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感谢您的支持!请加志愿者微信"wakingheart"联系,请注明“教师”。
(感谢河北农业大学葛文光老师研究生团队整理录音)
来源:心·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