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调布局:让农民端起“绿饭碗”
在淅川县九重镇的1.5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内,59岁的高敬森农民正在他承包的60亩花田里辛勤劳作。他向记者透露:“这些金银花是专门用于生产双黄连口服液的。我们采用的是灯光来杀虫,肥料则是施用的生态有机肥,整个种植过程都坚持绿色环保。”
四年前,高敬森正绞尽脑汁寻求粮食增产的策略,化肥和农药交替使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使得保护水质成了当务之急。位于渠首的淅川县着手调整农业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如今,以金银花、软籽石榴、花椒等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已形成,生态农业基地的面积每年都在增加,新增4万亩。
淅川县作为南阳市调整农业结构的典型案例,据南阳市农业局统计,当前该市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年产量已达到16万吨,涵盖了蔬菜、水果、粮食、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产品以及畜产品等八大类优质农产品。
丹江口库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3%,水库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之上。在库区实现水质清澈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的种植园中,枝头上挂满了密集的小猕猴桃。58岁的王志强正在为这些小猕猴桃套上保护袋,他向记者透露:“每亩猕猴桃的纯收益超过一万多元,一亩园地相当于十亩田地的收入。”
卢捍卫书记指出,通过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布局,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成功保卫了京津地区的“生命之源”,同时也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可持续的“绿色收入”。
河南省南阳市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覆盖面积达34万亩,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国有机生产总面积的1.5%。此外,该市累计认证的有机产品数量为395个,这一比例占到了全国有机产品认证总数的1.2%。时至今日,南阳市在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和有机产品认证数量两方面均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肩负着将一渠清水送往北方的重任。近年来,该地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致力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成功开辟了一条既清澈水流又富裕民众的绿色发展之路。
转方向:迈向标准体系的“金字塔尖”
南阳市如何成为“有机农业第一市”?据南阳市农业局透露,首先,南阳需对农业布局进行调整,并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被视为奠定基础的关键举措;其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力求与更高标准的农业体系相匹配,这便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
在食品安全范畴内,“绿色食品”的级别高于“无公害食品”,而“有机食品”则位于这一等级体系的顶端。在南阳市,2014年至2015年间,共引入了8家具备相应资质的认证机构,并成功对395个有机产品(包括有机转换产品)进行了认证。
南阳市的这些证书不仅是优质农产品的身份证明和荣誉象征,更是通往国际和国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南阳市农业局长王宛楠如此介绍。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中,南阳市将目光投向了北京、上海以及欧美等地,这些地区对准入门槛要求较高。南阳市致力于在这些市场上树立起自身的质量信誉和良好形象。当地出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水源区有机农产品进京(津)实施方案》;南阳市政府旗下的“中线渠首公司”投入了3500余万元,于北京市设立了6家“中线渠首有机村”品牌有机产品的大型超市。
此外,南阳市构建了一个以市级检测中心为核心、由12个县区检测站支撑、结合生产企业和批发市场作为补充的“二级三层”检测监管网络。该体系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实施了“三级检测、四季不停歇”的严格监管。根据最新数据,近两年来,南阳有机农产品的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而省级例行监测的合格率更是达到了100%。
提效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丹江口库区的田野间、厂房内进行采访,农民们口中的高频词是“生态”,而企业家们则频繁提及“产业链”,这些话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业产业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的稳固支撑——这正是南阳市成为全国“有机农业第一市”的关键所在。
西峡县双龙镇的百菌园产业园成立尚不足三年,却已促使周边农户发展出超过500万袋的种植规模。这其中的原因,55岁的陈坪村种植户王海贤笑称:“菌种免费提供,种植一万袋就能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
西峡县以菌菇、猕猴桃、中药材为核心,构建了涵盖“研发育种、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仓储物流、深加工、订单式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据西峡县委书记孙起鹏介绍,以香菇产业为例,该县拥有超过100家的香菇种植合作社,400多家香菇保鲜设施,以及29家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
完善的产业链对增强生态农业的效益起到了显著作用。首先,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显著提升了其附加值;其次,精细化的分工促进了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例如,精选种植的软籽石榴,每颗鲜果的市场售价可达20至30元;若在保鲜库中储存至春节期间,每颗的价格可高达80元。此外,若对石榴果、石榴花等进行深加工,每万亩土地还可额外增加2亿元的收入。河南仁和康源万亩石榴基地的负责人李念峰向记者透露,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观光采摘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将产生更多附加价值。
南阳市在实践探索中观察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了深度结合,产业链条完善,其显著作用在于成功打破了农产品价格低廉对农民造成的周期性伤害。猕猴桃种植户王志强表示:“过去十年间,猕猴桃的价格持续上涨,未曾下跌。目前,全村3500亩耕地中已有3300亩种植了猕猴桃。农民种植的信心日益增强!”
上一篇:老李头坚持五年弯腰在梨树下整理落叶,被村里人笑傻仍不放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