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有机行业动态
近年来,农业被炒得沸沸扬扬,甚至被称为未来的房地产行业。 很多人认为种地很赚钱,或者至少以后会很赚钱。 果汁销售商、房地产公司、电脑制造商……这些与农业有关或无关的明星企业都看中了这片处女地——有机农业。
在外人眼中一片光明的前景下,有机农业事业并非只是“看起来很美”。 一方面,社会资本对这一领域虎视眈眈,纷纷将触角伸向这一领域。 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在销售、物流、认证等方面面临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机农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许多农场或公司在有机蔬菜上市时遇到问题。 为了打开市场,一些企业会陆续赠送免费蔬菜,有的甚至每份赠品都要上千元。 品鉴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但是谈到售价的时候,双方都比较尴尬,市场很难接受,但如果太便宜,亏本的情况就很明显了。 不仅是大众消费者,就连接触一些高端客户也是一样的体验。
不是有机农产品价格太高,而是普通农产品价格太低。 普通农产品的价格是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力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投入田间的劳动力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成工资,那么现在的农产品价格会高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农民觉得种地不值得,纷纷外出务工。 目前的有机农场大多是工业化经营。 一旦开始产业化经营,土地租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会被计算在内,因此价格会很高,导致人们认为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是有利可图的。
事实上,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困难重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许多企业与当初设定的预期目标渐行渐远,90%以上的养殖场处于亏损状态。 第一批有机农场开始洗牌,相继倒闭。 关闭的原因各不相同。 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1. 农村社会死亡的隐性成本
很多人开有机农场都是先找地,环境好的地方就去。 通常是与政府合作,租用村民的土地来做。 尤其是现在国家提倡土地流转,这种做法是符合国策的,所以这种做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实际上,中国还是一个乡土社会,或者说是原住民社会。 《农村中国》第一章讲的是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的特点之一是村民对本村人和外地人的道德标准不同。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对于一个不是家乡农民的人来说,却是致命的。 因为村民偷你的东西,甚至抢你的东西,很正常,没有任何道义上的压力。
比如,有一位农户,一晚上偷走了500只土鸡,直接损失了5万多元。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一个案例:有一个老板,农场很大,承包了两个村的土地。 其中一个村子和他有关系,另一个村子没有。 结果到了晚上,另外一个村的村支书通过村委会的喇叭喊道,伙计们,天快黑了,我们去农家偷菜吧。 结果老板的亲戚听说了,通知了老板。 老板调集了全县的警察来制止这件事。
那么多的农场就是这样被偷走致死的。 比较聪明的做法是找一个当地人作为合伙人加入公司,这样这些问题就交给当地合伙人来处理了。
2.死于用工厂思维管理农业
很多人的老板本来是开公司的,开农场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公司经营的最初思路,找职业经理人做管理,找一些农业大学毕业生做技术,找一些农民做技术。做劳动。
首先,这种方式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生活方式。 对于传统的小农来说,农业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早上天亮就起床,趁着天凉下地里干活,天亮了就回家吃早饭,然后在家做点家务。 中午吃过午饭,小睡了很久,下午的太阳还没有那么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现在早上9:00上班,下午6:00下班,这是农民最不愿意干活的时间段。
其次,做有机农业,前期往往没有办法进行绩效考核,这也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效率最高的原因。 一旦考不上,农民肯定会出现被迫出国务工的情况。 “一对夫妻自己做家务,几乎可以代替十个农业工人。” 因此,会出现劳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然后,农大的毕业生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很少有职业经理人有农场管理经验,因为有机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在这个圈子里有失败经验的都是人才。
因此,幸存下来的农场大多是对农业感兴趣,专攻有机农业技术,自己经营的经营者。 以北京的有机农贸市场为例。 市场里的摊主基本都是这样,有自己劳动力的养殖场最赚钱。
3.死于对有机农业的误解
过去,提到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就不得不提到生物多样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但事实上,这个概念害死了很多人。 因为在农场经营中,一个品种是一专业,养猪是一专业,水稻种植是一专业,果树种植是多专业,蔬菜种植也是多专业。 这么多专业,一个农场是没办法做好的。 技术难,管理也难。
其实这件事需要回归常识,看看传统小农是怎么做的。 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农村家庭也养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例如,人们通常养十几只鸡。 鸡和鸡蛋都是我自己吃,养一头猪,过年杀猪,种两个菜园,自己吃。 我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自己吃。 我种了一些小麦,我主要吃它。 有的种黄豆换豆腐,有的种玉米喂猪,有的种花生换自制油。 而真正卖的是一种:烟叶。 因此,小农生态农业被称为多元化自给自足和优势品种销售。
此外,在农村,还有养猪户、养鸡户、种菜户、种粮户。 他们是什么都不做的大农户,因为这不符合常识,但一些从事有机生意的人通常会忘记这个常识。 如果你是一个有机农场主,你可以种植一切,饲养一切,出售一切。 这样的农场一定很忙。 除非有庞大的运营团队,但成本太高。
4、因资金链断裂而夭折
很多人认为种田花不了多少钱。 其实,做农业的基本特点就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 因此,很多人的投资预期存在严重的错误。
三个年轻人投资了一个100亩的农场,本以为30万元就够了,结果这30万元只用了半年就烧光了。 种地需要多少储备金? 至少一亩地一年需要1万元的投资,而且有预期至少3年不盈利,所以至少300万元。 所以要准备充足的资金。 如果你有30万元,最多10亩就够了。 不要一下子投资100亩。 最终资金链断裂,你必死无疑。
5.死无市场
很多人觉得现在食品安全这么严重,身边那么多朋友有需要,大家都会抢着去种。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样生动的例子还有很多。 满怀信心搞生态有机种植,结果是种出来了,卖不出去。 “教授卖米”事件就是生态大米的案例。
很多人喜欢计算,现在有多少高收入群体,那么多少比例就够吃我的产品,或者这个社区有多少人,多少比例就够了,但是这些都不准确。 事实上,由于价格和信任问题,有机产品的推广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前段时间,圈内最著名的新闻莫过于深圳一家高端蔬菜配送公司倒闭。 该公司在两年内积累了 2,000 名订户。 每个订户的获取成本为5000元,每个试用客户要送100元。 大约会品尝一道菜,大约每50个尝试过的人就会成为最终订阅者。 所以两年光是推广就花了1000万。 最后因为推广成本太高而夭折。
与欧美相比,中国的有机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种植、管理、收获、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市场,成了最大的难题,前路卡在了最后一公里。 首次进入公司的正谷董事长张向东曾总结“销售渠道是有机农业商业化运营中最有价值的环节”。
看着滞销的菜品,老板们绞尽脑汁,尝试了社区体验店、城乡市场等各种新渠道,但收效甚微。 属于中国有机农业的机遇之路,没有现成的高效模式。
下一篇:有机食材,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